第一少 第942章

现在对倭国动手,且不说现在倭国的政局已经平稳,便是三韩之地便是反复无常,倭国与三韩之地联合起来,势必让现在已经垂死挣扎的泉盖苏文再度崛起。

而且,三韩之地与倭国联合起来,大唐与之对上,怕是要吃亏。

大唐地面上的府兵和骑兵,打起仗来,无论是个人还是在装备上,都远远领先于这些国家,但是问题是,这地面上的军队始终是在地面上,都是些旱鸭子,与三韩之地和倭国的人打起来,战场大部分都在海面上,那大唐军队的优势可就被大大的削弱了......

至于大唐的水师,辽东六万水师,人数肯定是不够的。

空有宝山,暂时还没有那个能力去据为己有,现在,也只能看玄世璟凭着手段慢慢的将银子套拢回来。

但是,终有一天,大唐的军队,会在倭国的难波会师!(孝德天皇登基,定都难波宫。)

不过眼下看来,是时候要解决平壤城的那位了。

李二陛下回到位子上,铺开纸张,开始写手书,这封手书是写给薛仁贵的,辽东那边的情况虽然薛仁贵时长送奏折回长安,但是李二陛下想要知道更多,今儿个被玄世璟送来的这些个银子一刺激,李二陛下的心有些平静不下来了,辽东、三韩,现在要再加上一个倭国,大唐的蚕食之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

终有一天,这些都要纳入大唐的版图!

李二陛下是个有雄心壮志的君主,能驰骋沙场开疆拓土,能坐镇朝堂守成发展,这样的帝王有,但是几千年下来,就这么几个,做的还不一定有李二陛下好,虽然黑历史多,但是掩盖不了他烨烨生辉的身姿。

锦衣卫也去了辽东,有了锦衣卫相助,辽东那边儿的局势将会更加开朗,薛仁贵有大才,有锦衣卫这一柄利器相助,平泉盖苏文,指日可待。

东山县也开始热闹了起来,到了春天,东山湖解冻,码头人来人往生机勃勃,庄子上的庄户们也都在田里忙活。

娘子关的人终于回来了,拖家带口的,长长的队伍从东山县的牌坊沿着大路进了进了庄子。

常乐带着府上的人去接人,帮着他们安家落户,见到这些人的时候,常乐心中也难免生出一股感触来。

威名赫赫的娘子军,如今看上去却是落魄了,有的断了手臂,有的只剩下了一条腿,这样的活下来已经是不容易了,当时受伤的时候算是处理的好的了,处理不好仅仅是流血,这些人也难以活下来。

大多数人身上都带了伤,有的脸上便有好几道伤痕,看上去凶神恶煞的,但是懂得的人都知道,这些疤痕代表着什么,那是为了守护大唐所留下的功绩!

娘子军的名号说出来挺吓唬人的,但是到了现在,活着的人也不多,伤残者大半,其余的人早年间身子亏了太多,这几年陆陆续续的病死在了娘子关......

这次来到庄子上的,不到两百人,家当带了也不少。

好在庄子上的宅子修建的也够,给这些人修建的,都是二层的四合院样式的宅子,腿脚好的,可以住在二楼,腿脚不麻利的,可以住在一楼,人多住在一个院子里,相互之间也有个照应,一座宅子有两间茅房,一个大灶台,都是公用的。

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环境也都已经适应了,年轻那会儿在军中吃的就是大锅饭,如今老了也都一样。

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常乐才带着他们都安置下了,剩下的便是冯浩带着人过来,统计了这些人的人数籍贯之类的资料,需要将给他们在东山县落户,这些事情都是冯浩在跟东山县的县衙打交道,虽说麻烦些,但也耗费不了多少时日。

落了户籍才能分地,在东山县这边儿,地可能分的会比娘子关那边少,但是他们属于军户,不用纳税,而且退下来之后户部还有一些补贴发放给他们。

除此之外,玄世璟也不会让他们饿着的,东山县用人的地方可多着呢。

学堂那边儿需要看守,市集那边儿需要巡逻,府兵营地那边儿需要有经验的教头......

一些手脚麻利的老兵担任这些职位,能够给庄子上的府兵省去不少麻烦,而那些腿脚不灵便的,也能在家里做些手工活,反正养活自己肯定是绰绰有余了。

这些退下来的军人,大多都是光棍一条,鲜少有拖家带口的,谁家也不会嫁给一个手脚残疾的,或者是身体不爽利的,这样的人家日子过的太艰难了,若非无可奈何,谁也不会上赶着去过这样的日子......

对军户尊敬归尊敬,但是真扯到过日子上,谁家不奔着好日子去过?

庄子上有个造纸的作坊,已经运作了十几年了,规模也不小,有些腿脚不方便的人可以安排到那边去,工钱按照正常人的发放,一把年纪,只要生活能够保障下去,人生焕发第二春也不是没有可能嘛,每年宫中放出来的年纪大了宫女仆役也不是个小数目,给这些老兵娶个媳妇儿也不是什么难事儿不是。

宫里头出来的宫女,年纪大了的,再想找好人家怕是够呛,与这些老兵凑合着度过晚年,也是种不错的选择,而且这些老兵是在东山县庄子上,看看现在十里八乡的庄户,谁不羡慕有东山县户籍的人家?家主是出了名儿的好心肠,手底下的庄户日子过的一年比一年滋润,若是真有机会,巴不得上赶着来庄子上呢。

第二百七十五章:招收学生(上)

东山县庄子上的这些庄户,是实打实的与东山侯府患难与共一直走到今天的,当年侯府穷的叮当响的时候,他们就在庄子上了,玄世璟自己手底下的人,自己不对他们好还去指望谁对他们好去?

这些老兵来的时候也是不对,春耕已经过去大半,他们还没有上东山县的户籍,自然是分不到地的,种地这事儿,今年就先别想了,所以还得尽早给他们安排活计,等上好户籍之后,冯浩就会去安排,这几天侯府大宅这边会采办不少东西,送到他们那里去,先让他们渡过这段时间再说。

这些老兵搬家没什么讲究,但是高家人就不一样了,布置宅子的时候从长安城请了道士过来,拿着罗盘在宅子里走走停停,该注意的都说完了,高家的家丁这才将采办回来的家具都给搬过来。

高士廉的年纪也大了,在东山县庄子上过过清闲的日子高家人也不反对,一应的丫鬟家丁什么的都没少了去,长长的队伍从长安城出发,来到东山县。

搬家也是要请客的,玄世璟和晋阳这两个昔日的弟子参加了高士廉的安家宴,在宴席上说了说庄子上学堂招生的事儿。

“在过几天,这庄子上的人也能闲暇几天了,这娃娃入学一事,就放在几天之后吧。”高士廉说道。

“都是些泥地里打滚出来的孩子,恐怕还达不到老师的期望,所以,需要现教导,这一开学,老师就要辛苦了。”玄世璟端起酒杯:“学生在此先敬老师一杯。”

高士廉笑呵呵的端起酒杯:“辛苦什么,当年老夫在宫中教学,虽说各家的娃娃认字儿早,但是就真的这么听话,这么好教导?学生的事儿,老夫见的多了,这教书育人也算是有经验了,老夫也没想到,老了老了,退出了朝堂,倒是过上了这等清闲的日子,还得好好谢谢你啊。”

“老师严重了,老师现在虽不在朝堂,但是在这东山县教书育人,为大唐培养人才,断不会比在朝堂上贡献的少。”玄世璟说道。

庄子上的学堂招收学生,学龄一般是在八岁到十三岁左右,在学堂里读书学习,十年寒窗出来也才二十岁出头的年纪,十年之间,有高士廉这样的夫子教导,就算是再不成材,走仕途也能做个县令,泥地里出来的孩子,从小跟着大人在庄稼地里厮混,比那些高门大户出来的官家子弟,更是能了解民情,出身来说,他们或许差了些,但是从务农的经验上来说,他们却是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做为一地父母官,不仅仅是要高座堂上,惊堂木一拍,官架子一摆就可以了。

“教书育人也是百年大计,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人才从来不会嫌少。”玄世璟笑道。

“这话说的有理,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听到玄世璟口中说出这么一句话,高士廉神色很是认真的将这句话咀嚼了一番:“此言应当写在书院的墙壁上。”

这样一句话,一是用来教导学生,二来也是用来警醒老师,虽说现在学堂之中,老师就他自己一人,但是如果能够每天走进学院,抬头看上这么一眼,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鞭策了。

“书院那边儿的装饰还在继续,除却装饰之外,书本也已经全都买好了,若是老师也有什么想要警醒学生的话,还请老师赐下墨宝,学生派人将老师的墨宝粉于墙上。”玄世璟说道。

“嗯,我在书房里写了一幅字,等吃过饭回去的时候,你遍带回去吧。”高士廉说道。

“是。”玄世璟应声。

在高士廉家里吃过饭,玄世璟和晋阳便回了府上,亲自写了学堂招收学生的告示,盖上了自己的印信,派人张贴在了庄子的告示栏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