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是大摇大摆进来,从没把自己当外人。
跟在他身后的一位不到三旬的男人,应该就是永安郡主的夫君,仪宾袁容。
现在他还只是仪宾,过几天就改称为驸马爷了。
因见朱高煦快步冲到徐钦面前,伸手抓住他的手臂使劲摇晃,装腔作势道:
“听说十数天前你出狱回家就病倒了,现在可好?”
听说?
徐府里有锦衣卫的暗影,你还要给小爷装?
徐钦心里厌恶,当然不能表现在脸上。
他说水土不服,这种话又不能说出口来。
“多谢煦王子殿下关心,在下身体好了不少。”
话说着,徐钦迎接这两个贵人,共同抬足进了正客堂,分宾主落座。
朱高煦主动道:
“贤弟啊,还是你识大体,替我大舅遮挡了不少难堪。”
“这件事嘛总的来说,你办得漂亮,父皇和我都感受到你的忠心,过些日子,待登基大典一落成,我回头跟父皇说一下,请你入宫,让父皇觐见。”
玛呀,真是大言不惭。
朱棣还没登基,这小子就公开称谓父皇,自己紧跟其后,俨然他就是太子储君似的。
“殿下大德,在下感激不尽。”
徐钦双手一拱,嘴里说着感谢的话,表情诚恳。
可他心里的想法却是完全不一样。
毕竟他早已不是三十几天前,那个憨态的单纯少年。
朱高煦是个莽汉,不善于观颜察色。
他并没有觉察到对方有什么不妥,反而更加的得意忘形。
“贤弟啊,咱们两家一向关系最好,你我之间,和亲兄弟也差不了多少,咱们应该无话不谈吧。”
“实不相瞒,父皇曾经多次跟本王说起过,让我努力点,我的大哥身体不好,文弱不说办事又迂腐,实在是…难以继承大统,这振兴大明江山的重任,早晚会落在本王肩上。”
你?
当真是逼格满满的不自量力。
你充其量就是一只瓦罐鸡而已。
不过这厮也真够傻的。
怎么能把朱棣在靖难时的激励言语,当成皇帝的承诺呢?
由此可见,朱高煦这厮的脑子不好使。
“那在下先恭喜殿下了。”
徐钦不咸不淡哼道。
徐钦只好顺水推舟地恭维一番,不可能泼盆冷水提醒。
朱高煦却是丝毫没有察觉到徐钦的冷漠。
他仍旧信心满满地说道:
“贤弟啊,既然如此,本王这里准备了一份奏疏,想要请皇亲国戚一起联名上奏父皇,请求朝廷早立储君,在登基之后与母后册封一并宣诏。”
“你也在奏疏上签个名吧。”
说着,朱高煦往旁边袁容看了一眼。
这位大姐夫俨然就是他的小跟班。
只见袁容立刻从怀里拿出一份奏疏,摊开来笑着摆在徐钦面前。
“徐大公子,煦王子殿下说得对,这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众多皇亲国戚,公侯大臣们都是这个意思。”
他笑嘻嘻的口吻,简直像是在哄小孩。
可他们显然低估了面前这个,刚从死牢里‘逃’出来的少年郎。
两世为人的徐钦,哪有那么容易上当。
在这份奏疏写上徐钦二字,白纸黑字,那他就成了朱高煦的同党。
与此同时,他等于得罪了徐妙云,还有姚广孝。
姚广孝佛法与道行相通,且喜观天相,能掐会算,还会未卜先知。
他早就认定朱高炽命中有天子相,是大明朝未来的继承者。
所以,他很乐意成为朱高炽的授业老师,尊为少师。
朱棣到死都尊称他为少师。
燕王妃徐妙云,知书达理智慧过人,文武双全,是历史上少有的巾帼须眉。
她遵循长幼尊卑原则,最忌讳皇亲国戚,朝中大臣们,在老大和老二之间搞党争,拉帮结派。
也就是说徐妙云和姚广孝这两人,是朱高炽问鼎东宫,继承大统的坚强后盾。
徐钦深谙这方面的玄机,又怎么可能去干这种站错队的蠢事呢?
“煦王子殿下,以在下愚见,当朝谁当储君乃天家私事,将有登基天子一句话来决定,用不着这么麻烦。”
“而你们父子之间,完全可以开诚布公地谈一下,一切就明瞭了么。”
“何况在下无职无爵,立储这等大事,岂能让在下胡言乱语,成何体统?”
徐钦语气诚恳,把这事推得干干净净。
“谁说你无官无品了?”
“你这次为父皇登基立有大功劳,父皇与大师商议,准备过个一年半载,将魏国公爵位继授给你,还让你进应天府衙门里任职呢。”
朱高煦为了拉拢徐钦,竟把此等宫内机密,一股脑儿给透露了。
徐钦闻言,心里自然是十分高兴。
表面上却仍然是云淡风轻。
“殿下请慎言,家父尚在,在下是儿子岂敢越俎代庖,这纯属忤逆不孝。”
朱高煦见徐钦提到冤家对头徐祖辉,一下子觉得触了霉头,气得差点被噎死。
你是真傻还是假傻?
我是有意来拉拢,你怎么就不识抬举呢?
他气得语塞,瞪大着牛铃般双眼,不停地扫向跟班姐夫袁容。
袁容就像是他的一条走狗,连忙对着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徐钦劝道:
“徐大公子,大明储君可不只是家事,也是国家大事,身为皇亲国戚,就算现在无职无品,也是可以谏言的。”
“煦王子殿下德才兼备,万众敬仰,是储君的最合适人选。”
徐钦闻言,这下越发瞧得明白。
敢情他们一唱一和的就想哄骗自己,帮着这只瓦罐鸡争储去摇旗呐喊。
呸!做特么的春秋大梦去吧!
瓦罐鸡怎么可能是朱大胖的对手呢?
人家身边不但有高师指点,母后支持,而且其本人也是大智若愚,善于装逼。
活脱脱一个狄仁杰狄阁老转世。
无论如何,我也不能跟瓦罐鸡这种衰人,搅混在一起。
徐钦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脸上堆着笑脸道:
“大姐夫,原来你说的是军国大事啊!可我年纪尚小,家父病重还躺在**,近来都在为生计奔波。”
“现府上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肚皮都填不饱,哪有心思关心国家大事呵,对不住了两位。”
朱高煦听罢只觉得脑袋嗡嗡响,有些沉不住气了。
联络了那么多的皇亲国戚,大臣公侯,就没有一个像这小子这么难缠。
不知好歹。
“贤弟啊,国家大事你都不想过问,那你到底打算干甚?”
朱高煦声线提高了八度。
徐钦毫不理会,他坦然道:
“魏国公府上下诸事,搞得我是心绪烦乱,实在无心理会其他事情了,还望殿下高抬贵手。”
“我打算闭门当上两年农庄主,待能解决了温饱之后,再参与国家大事,也为时不晚。”
“不行!”
朱高煦这下真急眼了。
靖难成功,父王将顺利登基,江山社稷在手,储君之位近在咫尺。
目前军中武将都是和他出生入死的燕军兄弟,他最有号召力。
朱能,丘福,张辅,锦衣卫纪纲等,都是他的铁杆。
大胖目前尚在北平看家,待父皇登基之后,他才会举家迁移至南京。
而父皇本身就中意于他,只差个说辞。
只要裹胁到皇亲国戚和群臣,一起上奏疏,父皇就有理由下诏。
等到朱大胖举家迁居进京,他已经是新朝的钦定储君,东宫皇太子了。
那时候,朱大胖再想翻盘,黄花菜都凉了!
这时候,旁边的袁容也急得直冒冷汗。
没想到一个十六岁的少年郎,怎么跟条泥鳅似的,滑不留手,难以捉拿。
他忍不住对徐钦急切道:
“徐大公子要三思啊!煦王子一向深得燕王爷喜爱,登基之后立他为太子,这是很自然而然之事。”
“咱们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不费吹灰之力。”
“徐氏一脉乃大明开国勋贵之首,又和燕王府是近亲,妥妥的皇亲国戚。”
“这时候理应站出来登高一呼,这定策之功便垂手可得,一洗靖难之阴霾。”
玛的,这个瓦罐鸡的狗腿子,又在指桑骂槐,暗讽徐辉祖的立场问题。
可徐钦的主意已定。
「今天还是四章,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