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描述法是早期研究儿童行为的主要方法,较普遍的名称叫“婴儿传记法”,研究者要在较长的时间阶段内,反复观察幼儿的行为,持续地记录变化,记录新的发展和新的行为。这是一种纵向的观察描述,主要用于研究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简称“日记法”。
日记法既可以记录儿童的一般发展状况,也可以侧重观察记录发展的某个特定方面,如语言的发生发展或感知运动技能的发展。一位研究者曾对他的儿子在3~5岁阶段提出的问题做观察记录,进而加以分析,写出“对一个幼儿提出的4000个问题的分析”研究报告。日记法要求长时间地、经常地与儿童接触,因而通常是由家长做观察记录。
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是瑞士哲学家、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0—1829)。他于1774年出版了第一部婴儿日记——《一个父亲的日记》。在日记中,裴斯泰洛齐记录了自己孩子的生长、发展情况,同时对母亲在育儿中的作用以及其他对儿童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以后,又有德国哲学家提德曼的《一个婴儿的日记》问世(1787年)。
自然科学家也注重日记法的研究。查理斯·达尔文(1809—1892)曾观察记录了他的儿子都德成长的最初三年的日记。他还致力于把对婴儿的观察同对其他物种的观察加以比较。他在著名的《物种起源》(1895年发表)中提出,儿童是动物与成人之间连接物的观点。他认为,通过观察婴儿的发展,可以窥见物种与人种本身发展之一斑。
1882年,第一本儿童心理学教科书问世,这就是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所著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这是普莱尔花了3年时间,在对自己儿子的发展情况作了不间断的详细而科学的日记的基础上写成的。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婴儿行为及心理各方面的发展过程。
普莱尔结合观察,也进行一些小小的试验或实验。他通过一定的方式引起婴儿的反应,并对之作出解释。他最先观察到婴儿出生时的吸吮反射。他在日记中是这样描述的:
“1870年9月,这个小婴儿的头出现后的3分钟,他的嘴一张开就发出了微弱的哭声。我触摸他的舌头,用手指在他的舌头上面滑动着,这孩子立即不哭了,开始用力地吸吮着我的手指。”
一般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记录有关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儿童传记形式的日记描述法,是研究儿童的一种主要方法。以后,尽管随着其他研究方法的相继出现,并在儿童发展和教育研究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日记描述法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
对日记描述法的评价:
一是日记法可以全面、详尽地了解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二是日记法通过长期不间断的记录,可以掌握儿童的发展过程,了解儿童发展的顺序、行为的连续性。
三是日记法是把儿童的发展置于真实生活的情景中加以考察。
四是日记法记录简便。
日记描述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一是研究对象缺乏代表性,观察易带主观倾向性。被观察的儿童往往是研究者自己的子女,即通常是来自较好的家庭条件的孩子,因而缺乏代表性;同时,观察者就是被观察对象的父母,观察容易有主观偏见。
二是观察的案例有限,较难概括出一般。日记往往是对单个儿童进行的观察记录,仅根据对较少儿童的观察研究,是不大容易概括出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的。
三是日记法需长时期持续记录,比较费时费力。
日记法是研究儿童及其教育的重要工具,当前被作为个案研究和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儿童发展的主要手段。对于教育工作者,日记法可以作为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儿童和改进教育方式、探索规律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