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级评定量表法的意义
等级评定量表法是一种简单的观察测量法,能够将观察所得印象数量化。等级评定量表法与现场直接记录法不同,它往往是在事后依赖记忆作出评定,是对行为事件作出评估,而不是描述。等级评定量表法与核对表法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对行为事件如何呈现及其在程度上的差别作出判断,确定等级,即将观察所得信息数量化;而后者是对行为呈现与否进行判断核查。
等级评定量表法可以用于测量其他方式所不及的行为特征。例如,社会态度、性格、内倾或外倾行为特征等。
(二)等级评定量表法的几种类型
1.数字量表
将行为类型以数字(一定顺序的数字)形式确定下来。观察者选择最适宜的数字来说明被评定的行为。例如,测量在集体活动情景下幼儿参与活动与集中注意力的情况,可运用以下5点量表:
(1)公开的破坏活动或离开集体。
(2)不注意,但无公开破坏活动。
(3)跟着老师看。
(4)视线跟随老师,并伴有面部表情。
(5)视线追随着老师,并伴有相应的语言与动作。
这5个数字所代表的行为自消极而至积极,而且参与活动的程度逐步提高。
2.图示量表
在一条直线上标上刻度,提供有关行为状况的线索,评定者沿着这个直观的尺度,从高到低迅速而简便地作出判断。这种量表不是用数字作评估。它的使用比较广泛。
例如,关于儿童之间社会交往情况的图示量表:
图示量表中的一种常用类型,是反义词图示量表。这是依据“语义分化”情况而设计的,量表的两端是相反意义的形容词或描述词语,中间是代表其程度的数字单位。通常有5个单位或7个单位。
例如,评定儿童行为的反义词量表:
也可以用代表等级的符号或词语作为评定的方式。
3.标准评定量表
将观察对象的行为与总体作比较,以标准分数或百分位数等相对分数加以评价判断。如为申请人写推荐信,可将申请人与相应的群体相比较而作出判断。具体参见下表:
又如,在IEA调查中,要求作为被调查者的教师对某一儿童发展的一些方面,依其日常观察了解,与班级总体作对照,进行程度上的判断。
4.累计评定量表
累计评定量表由一系列评定项目所组成,每个项目作为全部特征的一部分独立表现。评定者分别对各个项目作出判断,最后以各项得分的和或平均数作为总得分。例如,要对一名实习教师处理课堂纪律情况作评定,可以列出与课堂管理有关的积极或消极的行为表,视导员据此评分:
5.强迫选择量表
给出一系列描述性短语,可以是积极肯定的,或是肯定加否定的行为项目,评定者必须从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被评定者的描述。这种评定法也称作人物推定法。
教师可以用强迫选择量表评定幼儿在课堂上的行为。例如:
●最符合这个孩子的描述是:
——友好
——合作
——一个好的领头者
——努力做事
●这个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是:
——集中注意力,听从教师指导
——招惹别的孩子
——安静地旁观别人的活动
——要求带头做每件事
(三)对等级评定量表法的评价
等级评定量表法的优点是量表比较容易编制和使用,与现场观察记录相比,可在较短的时间迅速作出判断,易于进行定量化分析。此方法可以研究测量的行为比较广泛,常用于测量其他方法所难以测量的行为或特征。
量表法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依靠评定者个人作出判断,而非实际行为的客观记录,因而主观性较高,而且容易带有个人偏见;还有,评定量表所用术语较模糊,易造成因评定者对术语理解的不一致而出现评定等级的偏差,且不能说明行为的原因。
(四)运用等级评定量表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注意避免成见效应。针对评定法主观成分强易带偏见或成见,克服的办法是要求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作出评定。
第二,进行必要的重复评定。可以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在不同时间作多次观察评定,最后求出平均值;或由多个评定者作判断进而计算平均值。
第三,对评定等级尽可能拟定具体标准,如对表明评定等级的数字或词语应附有意义说明,降低术语的模糊性。例如,对幼儿社会性情绪的评定量表的设计(见表4-7)。
第四,研究者应重视量表的设计和编制,要以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实际情况为目标,编制量表,要使词语及其意义与被评价的特征相一致,能够对所考察的问题作出较准确的表示。一般而言,须经反复试用和多次修订后,再正式确定和运用。
附:幼儿社会性情绪观察评定表
表4-7 幼儿社会性情绪观察评定表
评定标准:
1.发起活动
A.总是自己选择活动并热情投入之。
B.有时在发起活动时需要帮助并乐于接受建议。
C.经常在发起活动之前长久犹豫不决。
D.很少自己发起活动,也不听建议。
2.注意力长度
A.能较长时间地持续从事已选定的活动,有时甚至第二天还接着干。
B.能在同龄幼儿一般可维持的时间内持续从事活动,直至活动结束。
C.需要鼓励,才能把活动进行完毕。
D.很少把活动进行完毕,常常改变活动。
3.好奇心
A.对新鲜主意或新事物很感兴趣。
B.主动积极地探索教室内的新事物。
C.对极有趣的东西才感兴趣,一般无兴趣。
D.对任何新东西不感兴趣或很少感兴趣。
4.挫折忍耐力
A.能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遇到较大困难挫折时,表现出成熟的行为。
B.通常能努力尝试并忍耐挫折,但在困难挫折较大时,可能表现出不成熟行为。
C.遇到并不严重的困难挫折就舍弃努力,哭闹或发脾气等。
D.不能忍受任何程度的挫折,稍有困难就哭闹,放弃努力或发脾气等。
5.与教师的关系
A.能力较强,常主动帮助老师。
B.与老师关系较好,但只在需要时才要求老师帮助或注意自己。
C.有时要求老师过分地帮助和注意,或常要求与老师的身体接触,或有时攻击性地对待老师。
D.持续不断地寻求老师的注意、接触或帮助,或常常攻击性地对待老师,或完全不理睬、忽视老师的存在。
6.与其他成人的关系
A.对任何其他成人的到来感兴趣,喜欢和成人讲话。
B.不主动发起与其他成人的交往,但如老师吩咐,便愿意与其他成人接触,或跟人离开房间。
C.对别人发起的交往无反应,或拒绝跟人离开教室,直至与该成人相当熟悉,或过分急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
D.当陌生人接近时,哭叫或躲起来,或表现为直接要求陌生人对自己过多地注意。
7.遵守日常规则
A.明智地理解并遵守常规,即使老师不在场也这样做。
B.通常能遵守常规,但有时会打折扣。
C.经常试图检验常规的限制范围,或不能遵守常规,或有时会对常规的改变感到焦虑、不适应。
D.经常不遵守常规,或对常规有过分强制感,对常规或作息制度的任何改变都感到焦虑。
8.与其他幼儿的交往
A.经常主动发起合作性游戏。
B.有时主动发起活动,通常接受并参与别人发起的游戏活动。
C.经常拒绝别人的劝告或建议,或常常独自玩而不和别人一起玩。
D.大多数时间拒绝或回避其他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