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与文献查阅交叉、阅读与思考结合
前面我们说过,研究课题的思想必须具有独创性。这种独创性一般要在阅读、研究他人著作和已有成果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了解已知,才能发现空白,才能有所创新和解决新的问题;否则,可能成为井底之蛙。
研究者通常在第一个步骤,即初步确定课题后,就需将选题与阅读文献(即第一、二个步骤)交叉进行。这两步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以下几步的价值,均取决于对研究课题在开始这两步考虑的透彻程度。通常,研究者在开始时只有一个大致设想,所谓“初始意念”,之后就必须尽可能广泛地阅读,了解前人在这方面已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的研究方法。在阅读过程中,逐步缩小课题范围,将问题具体化,明确整个课题的思路,这样就形成了具体的课题和初步的研究假设。
研究者要注意批判性地阅读,通过深入地阅读和分析思考,使一般的研究题目更集中、更明确,并探索如何最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扩大阅读范围,“交叉受益”,拓展思路
查阅文献资料中,要注意不应把阅读过分狭窄地限于正在研究的问题。这里有一个“交叉受益”的概念,就是把某一研究领域应用的一种方法用于尚未考虑使用这种方法的另一个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成果往往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相互启发。例如,有人对幼儿音乐教育方面的课题感兴趣,查阅了较多这方面的资料仍无以确定研究思路。其实,如果能够将阅读范围扩展到幼儿艺术教育,就能扩大视野、开阔思路。因为“全面了解”有助于“一点深入”。我们不妨记住这段告诫:“在科研领域,再也没有比视野狭小、思路狭窄更令人可怕的了。”研究者应探身于自己所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学科领域之外,这样往往才能够发现新课题,探索新途径。
查阅文献是进行科研的必要步骤,是掌握有关理论和熟悉前人关于某个研究课题的经验和成就所必需的。这项工作做起来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这是搞科研的必经之路,也是最节省时间的办法。因为它可以使科研工作从一开始就“站在前面巨人的肩膀之上”,而又能避免做无效之功。
有人曾经对一项研究中各类活动的时间分配作过统计: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收集的时间大约占总时间的50.9%;课题设计等作计划的时间约为7.7%;实施研究方案约占32.1%;撰写报告约占9.3%,可见资料工作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资料工作不仅在研究初期有重要意义,而且几乎贯穿于研究过程的始终,课题的确立形成和方案设计均须借助以往研究,在研究报告的撰写中也常常需要进一步查阅文献,进行理论论证等。
(三)在掌握研究状况的同时,了解有关问题的实际状况
研究者在做资料工作掌握研究状况的同时,还需要做初步实地调查,了解掌握有关问题的实际状况。应通过调查、访问、观察等,对有关问题的实际情况加以了解,做到对现状心中有数,使研究者对所要研究问题的实际意义、价值以及研究的条件或可能性等有进一步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课题和设计出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