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

从汉中到宝鸡,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从秦岭南坡沿连云道和陈仓道,经大散关翻越秦岭;另一条是沿古代褒斜道新修的宝汉公路,从太白山脚下到达被关中人称为西府的宝鸡。

7月中旬,第一次由秦岭南坡翻越秦岭主脊时,我选择了后一条路。

从太白山下的密林里出来,天地豁然开朗。渭河两岸一片翠绿的田野中,一座现代化新城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柳青《创业史》里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宝鸡,到处弥漫着泥土和粮食的香味。宝成铁路通车后,工业文明的火焰升起来了,生长在城市边沿的庄稼,反而更容易激发人的想象。因此每次到宝鸡,我就会莫名其妙地想起"农业"和"粮食"这两个词来。

伏羲女娲之后,秦岭地区出现的另外一个神话人物,就是生活在渭河中游一带的炎帝神农。

秦汉以前神话中,炎帝和神农是两个神,炎帝是太阳神,掌管人间冷暖;神农是五谷之神,执掌稼穑农耕。至于为什么要把太阳神和五谷神整合为一,天水民俗学家李子伟先生认为,远古农业开始于刀耕火种,炎帝擅火,神农发明了耕作工具--耜,所以后人就把两位天神合而为一,通称为炎帝神农。神农氏人身牛首,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三岁便知稼穑。《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由此我们可以设想,炎帝神农氏就是华夏大地上第一个倡导农业立国的人。

华夏始祖神中的伏羲、女娲、燧人氏和炎帝神农、黄帝,都是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古代典籍上说"炎帝以姜水成。"从最早的象形汉字来看,"姜"字就是一个女人掌管着很多羊;"羌"字的象形意义,就是一个女人跪在地上挤羊奶。所以人们认为,炎帝神农就就是母系氏族末期,生活在宝鸡境内姜水流域姜姓游牧部落的宗神或首领。

古代的姜水到底是指宝鸡境内的哪一条河流,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但宝鸡人却众口一词地说,发源于秦岭山里的姜清河,就是神农氏到达宝鸡后的安身之地,而且把渭滨区益门乡改名叫神农镇。

逆姜清河去大散关那天早上,我们是在神农镇新建的炎帝陵北侧一处农贸市场吃的早点。

这些年走南闯北,也吃过不少地方做的面食。吃来吃去,还是觉得关中人最是深谙制作面食之道。并不很大的市场里,一家挨一家的摊位上,小米稀饭、擀面皮、炒锅盔、豆浆泡馍,各种各样的面食早点让我眼花缭乱。

吃饱喝足之后,我却没有去炎帝陵。

一路上,在天水和神农架地区,都有人说他们那里是炎帝故里或者神农诞生之地,后来又发现,河南、河北、湖南都在争炎帝神农地望。

这种名人地望之争,在中国历史上好像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其他历史名人的争论,我不敢妄言。但在炎帝神农的问题上,我倒觉得湖南有炎帝活动遗迹,并不妨碍宝鸡建炎帝陵。炎帝神农时代实在是离我们太远了,后人留下的资料又过于杂芜零乱,而且远古人类逐水草而居,炎帝神农和他的部落春天在天水,到了秋天,也许就游牧到了宝鸡。

所以对于后人来说,我们需要铭记的一点就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有这么一个叫炎帝神农的人,为我们带来了粮食和耕作工具。

有这一点,就够了。

清姜河一带背靠秦岭,面临渭河,上山可以狩猎、采集野果,下水还可以捕鱼,又有平缓向阳坡地便于发展农业,自然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就在我到宝鸡一个多月前,考古人员在宝鸡市凤翔县发现了一个2000多年前的汉代大粮仓。

刊登在2004年5月21日西安晚报第十二版的报道说:

总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的西汉大型漕运仓储建筑基址,近日在宝鸡市凤翔县长青镇孙家南头村被发现,其建筑规模令考古工作者惊叹。

据考古工作者介绍,此次发现的西汉大型漕运仓储建筑基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东西宽33米,南北长216米,建筑总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由3座南北相连的仓储建筑组成。目前,由省考古研究所和宝鸡市考古队组成的考古队只抢救发掘了最北端的一座仓储建筑基址,基址的东、西两边有7条通风道,每条通道宽约1米、深0.7米。这个西汉大型漕运仓储建筑基址,西距宝鸡千河滩300米左右,在其东面约600多米处,就是早前发现的秦始皇举行加冕典礼的"蕲年宫遗址"。宝鸡市文物部门介绍,过去就有人在此处发现过有着"百万石仓"字样的瓦当,这次发现的仓储设施有可能就是那块瓦当所指的"百万石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