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马士兵多了,调动起来,可不是一般的麻烦。
优秀的统帅会对军事态势了如指掌,一般般的统帅,就只能控制中军,然后看着打辅助的小弟自己瞎弄。
一个不慎,万一小弟跑了,就容易全军崩溃。
大明几次与满清的辽东大战,都吃亏在这个地方,不是将领不能打,实在是打辅助的动不动就在关键时候崩溃,然后引发全军覆没。
为什么大家都会怀念浑河血战时候,最后的戚家军以及四川白杆兵的勇猛,那是因为这是少数的、面对面以少胜多、还差点拼掉敌人的正面血战。
两部分军队虽然互相之间配合一般,甚至有龃龉,但是没有人跑,几乎都死在了正面战场。
大家达不到的水平,往往会在多年之后,怀念他。
李来亨作为太子,在辽河前线,也就是天然的统帅,但是第一次出山,就遭遇这么大的战役,其实他能够真正掌握地,只有自己手下的五万新军,至于锦州军、东江镇军,在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只能打一个问号。
于是,李来亨将新军摆在正面,防御的时候硬扛,进攻的时候,作为主力,将锦州军和东江镇军作为两翼,试图左右夹击,佯攻辽阳,甚至沈阳。
攻敌之必救。
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天然的统帅,只是想将能够把握的,紧紧握在手心。
甚至,他向施福求援,试图拆掉船上的舰炮,运送到辽阳前线,辅助战事,施福还未回应,在南洋溜达了半圈,占了便宜的石达开领着安庆号倒是先到了。
南洋什么都好,就是热,缺战马。
好的战马,还得看北方草原。
为此,他派兵占了济州岛,作为养马之地。
听说李来亨准备决战,反正来都来了,近距离看看,也是好的。
于是,石达开就到了辽河口,施福每天会派人上岸打听战事进度,汇报给他。
既安全,还能不失热闹。
未来的皇帝能力如何,这决定了他以后的态度。
且安坐,任他起风云。
鳌拜最近有些烦恼,他的烦不在于对面的李来亨,以及顺军。
在他看来,当年能击败李自成,李过,现在自然也能击败李来亨,这个以前在大战指挥中都没听说过的所谓“太子”殿下。
若是打得好,说不定还能俘虏一个太子殿下,前去叩关,勒索些钱粮。
他烦恼的是,在清军中,他虽然是主帅,但却不是一直说话算数的。
满清八旗,各有旗主。
他再牛掰,也不能像当年的多尔衮、多铎一样,当一个摄政王,也不能像当当年的努尔哈赤、皇太极一样令人信服,对八旗如臂指使。
他只是一个辅政大臣,充其量,是一个“权臣”。
但是顺军的攻打,使他一直在外,对朝廷未免有些鞭长莫及。
这不,朝廷就传旨给他,让他速战速决。
这多少年了,大清还从来没有被人逼到辽阳、沈阳附近。
若不迅速击溃,便是鳌拜无能,他的下场,不一定会好到哪里去。
如今,李来亨摆出了决战的架势,来势汹汹,但他这边,还未完全安排好阵容。
说句不好听的,随着大清对大顺,不如对大明那么势如破竹,后来投靠的汉官,未免在细节上,有些阳奉阴违。
但他又不敢像以前那样逼迫,万一把人逼急了,对方临阵反戈,那可就不是闹着玩的。
吴三桂就是其中的代表。
自从几年前,和石达开拼光了手下的步卒之后,吴三桂的关宁军只剩下一万骑兵,被编成了汉八旗之一,步卒再也未曾恢复过。
大清龟缩回辽东,吴三桂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心底已经很不满了。
他当初下定决心投靠大清,为的就是入关、重整河山之后,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还能继续做一方土霸王。
可如今呢,几乎啥都没实现。
就连一个小小的李来亨(他认为的),都能顶在他前面,耀武扬威(他认为的),那她投降有个鸟用。
纵然打败了李来亨,万一传说中被送往南洋的石达开又被召回了怎么办?
大清还有余力,再损失十万精锐大军、被打残吗?
现在的八旗,已经不是当初的八旗了。
正如现在的汉军,也不是当年的汉军。
八旗喜欢骑射,汉军喜欢火枪火炮。
若是真打起来,除去心理上的畏惧、胆气上的不足,喜欢骑射的八旗,不一定能打得过喜欢火枪火炮的汉军。
看看对面的李来亨所谓新军,就知道了。
能与鳌拜大军对峙一个月,相互攻防不相上下的,依靠的,不正是火枪和火炮吗。
这一点,吴三桂看得明白,洪承畴也看得明白。
若论后悔,心情大起大落,洪承畴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当初松山锦州大战,被崇祯皇帝逼到了绝路,兵溃被俘,最后投降。
很多传言都说,是因为皇太极的皇后、现在的太皇太后睡服了他,所以他才从一个坚贞不屈的汉子,变成了绕指柔的投降之人。
那些都是假的,肯定是假的。
就皇太极那性子,若是媳妇主动去牢房睡了他,他还能熬到投降的时候?
纵然皇太极不理会,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和那姑娘滚来滚去,难道能容忍头上有一顶帽子?
投降以来,他多次出谋划策,甚至策动吴三桂献山海关投降,歼灭李过所部十万精锐顺军,一度将要入关,夺取天下,形势一度大好。
只是,偏生多了个出其不意、战法不可捉摸的石达开。
一招海军登陆、切断锦州、宁远,让多尔衮改变了顺势进关的想法,想着顺军也不过如此,退保后路。
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锦州、宁远是回来了,可是是在付出巨大伤亡、石达开主动撤退之后的一片白地。
大清不光折损了十万人马,还折损了阿巴泰这样的大将,
那次之后,纵然多尔衮再次入关,与李自成打了个头破血流。
李自成因此重伤而亡。
但多尔衮也没落好,同样身亡。
大清仿佛国运被斩落大半,一蹶不振。
如今,已经不是他当初投降时,那样一个势如破竹、如初生朝阳一般的大清了。
要不然,李来亨这样的小子,怎么敢如此?
洪承畴叹气,
再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