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介绍了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或环节。科研过程的各个步骤是相互关联的,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见图8-1)。如果没有收集资料这一环,就不能进入分析资料阶段;研究者如果缺乏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知识,也不懂得怎样分析资料,就不能提出适宜的选题或形成一定的假设,因而也无法进行研究设计。

图8-1 研究过程循环图

就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说,研究者是从提出问题的第一步进入整个循环过程的。然而课题和假设的提出,通常需要以以往的研究作为基础。研究者通常在完成第五步阐述结果验证假设,研究就可以告一段落。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已经全部实现了研究任务,还可以发现进一步值得研究的课题,使研究深入。可见,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是无止境的。研究必须循序渐进,依据一定的步骤程序,才能最终达到研究目的。

日本人类文化学家川喜田二郎曾提出“研究问题的W型图解”(见图8-2[日]川喜田二郎《教育科学研究的种类》,福冈县教育研究所),它可以为我们认识、理解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和各种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启示。

图8-2 研究问题的W型图解

资料来源:李若柏,等,译.外国教育资料,1983:1

这个“W型图解”概括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和三方面科学的构成:

第一,任何科研(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都是沿着图解中A(提出问题)—H(结论获得)的路线展开或进行的。首先应明确研究课题(A),其次从各个不同角度收集资料信息(A~C),将资料加以归纳整理,从而提出假设(C—D),对假设和推理需要通过检验,最后才能下结论(D~H),从而构成定律或建立理论。

第二,不同类型的研究在研究的不同阶段或不同领域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其研究在各环节比例上各异。例如,

调查(广义):A—B—C—D;

实验:D—E—F—G;

思辨研究(书斋科学):A、D、E、H;

经验实证性研究(野外科学与实验科学):B、C、F、G。

第三,科研这项人类自觉的有目的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提出问题和得出结论的始终。在此过程中,需要运用思考和经验这两条线索:一方面可将大量经验性事实加以归纳,从而发现新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将原有的旧知识经过演绎加工,重新组合成统一而又崭新的知识体系。

科研是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手段,收集事实材料进行感性认识,又进而作出分析概括、抽象综合,运用思考而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实践观察与理论思维是科研的两个基本要素,如此才能够实现人类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四,科研的层次以及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可以使我们认识和了解到,科研方法是成体系的。各类方法在研究的不同阶段或环节,具有特定的价值与功能。完成一项科研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组合成为有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