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目、摘要、关键词

在科学发展史上,通过长期的研究实践,对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逐渐形成了一种被人们广泛采用的格式。以往,作者发表论文时,在题目下可直接写正文,但现在一般要求在题目下写论文摘要和关键词,特别是级别高一些的学术刊物,要求更严格。这也使科研成果表述的格式越来越规范化,同时也便于电脑存储成果信息。

有的学者把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看作论文的门户,可见它们在成果表述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要。

论文题目起着点明题意的作用。题目要用简练、明确的语句表述,要反映出研究的问题及研究领域和对象,使读者一目了然,一看文章题目就知道这项研究属于哪个方面、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以便确定有无阅读的必要。

例如,《大班幼儿学拍球两种教法的效果比较》这篇科研论文,从题目可了解它的研究对象是幼儿园大班幼儿,是体育领域的课题,是以实验的方法考察不同教法的效果的研究。

又如,《幼儿在园遵守集体规则中存在问题及原因的调查》论文,是以幼儿园小、中、大班三个年龄的幼儿为对象,属德育领域的研究。它是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幼儿在园遵守集体规则的现状。再如,《北京市15所幼儿园玩具提供与使用情况的调查》这篇报告的题目也较明确。

研究报告的题目要明确具体,不宜过于笼统或抽象,使人看了不着边际。例如,《发展幼儿思维,改进教学方法的实验》《合理营养,科学育儿》《幼儿个性发展的研究》等,这些报告从名称上看太笼统、太泛,不够明确清楚,而且题目较大不够具体,从题目上无法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摘要则是题目这个第一印象的扩大。其意义在于使读者能尽快了解全文的内容和结果。摘要应做到:

首先,简短,字数以占全文的2%左右为宜,一般论文摘要有150~200字即可。

其次,准确,以能概括论文的内容为限度,不走样、不空泛、不晦涩、不评论,不用图表、不用例证,不讲研究经过,要字字推敲。

关键词系指构成论文的起支柱作用的词。现还只限于对论文的要求,一般不超过9个,其作用在于给读者以“画龙点睛”的效应,因此,选择得准确特别重要。

(二)提出研究的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和出发点,整个研究都要围绕所提出的问题来进行。研究报告也须围绕问题展开。在论文中属前言部分。

文章一开始,须开宗明义交代问题提出的背景,来龙去脉。

例如,《5~6岁幼儿肌肉力量发展的研究》,其报告对问题作了如下陈述:

“前几年,上海地区对幼儿体质进行了形态、机能、素质三个方面19个项目的测查。结果表明,幼儿的肌肉力量较差,就背肌力与握力的平均值来看,均低于同年龄的日本、美国儿童。”

“有种幼儿运动生理理论主张幼儿肌肉力量自然增长,认为不必采取加强幼儿肌肉力量的措施,即使加强也是无效的;但也有一种理论主张在幼儿阶段,应对肌肉力量施加一定的影响,适当增加肌肉力量的负荷,以增加幼儿肌肉的力量。”

“查阅有关资料,日本等地对幼儿肌肉力量的发展有相应措施,而我国《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没有专门加强肌肉力量的练习。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幼儿肌肉力量发展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在幼儿体育的理论上提供我国自己的实验数据。”

通过分析论证,研究者决定采用等组对比实验的方法,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通过测查握力、背肌力,了解5~6岁幼儿肌肉力量现状。

2.握力、背肌力的自然增长情况。

3.适当增加肌肉负荷对幼儿肌肉力量发展所起的作用。

又如,《北京市15所幼儿园玩具提供与使用情况的调查》是这样陈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

“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贯彻落实,创设良好环境、使幼儿在主动活动中得到发展成为当前幼教改革的重点。玩具作为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关注,如何让玩具真正服务于幼儿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1987~1989年,十省(市)的协作调查(《关于“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调查研究》)从‘静态拥有’这一角度涉及了‘玩具的提供与利用’。在实际中,‘有玩具’和‘用玩具’以及‘尽玩具之用’是不同的,而后二者是使玩具服务于幼儿发展的关键。因此,本调查从‘静态拥有’‘动态占有’两方面出发,更侧重后者,试图为揭示目前幼儿园玩具提供与利用现状并加以改进提供参考。”

报告一开头就十分明白地把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交代清楚,说明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研究的背景如何,有关的问题的研究状况怎样、结果怎样,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当前教育实践中有什么争议或不同的做法,研究价值如何。研究者综合已有文献和教育实际状况,论证课题的意义,包括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说明本研究的目的、任务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

(三)说明研究方法

对研究方法的说明是研究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方法的说明,可使读者判定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并能进行重复验证。

研究方法的说明要具体详细,同时要注意条理清楚。一般而言,研究方法的内容包括这样几部分:

第一,怎样选择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取样场所、方法和数量等。应当注意,研究需要有一定的样本容量、次数,如此才可概括出一般普遍状况,不能仅依据对少数个案或个别现象的观察调查,就轻易作结论。

第二,收集事实材料的具体方法。这部分应作尽可能详细具体介绍,以便使人明了并能用于重复验证。

第三,研究程序、步骤和时间安排等。

在研究方法这部分,应能对研究所采用的专有名词术语作清楚的规定和说明。例如,三种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须分别说明什么是自学法、讨论法、讲授法,这些术语均须有确切的含义。研究者要搞清其文义性概念的定义、内涵,又进而对其外延或寝现形式作出规定,通过下操作定义,使之具体化,确定操纵处理的方式及观测指标等。

(四)研究结果的阐述

(五)讨论

这部分要求研究者对与研究有关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论证。通常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第一,由结果来回答篇首提出的问题。就是说,在报告前言中提出的观点应当在讨论中得到呼应,说明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可靠有效。

第二,对结果的获得作出理论上的解释说明,论证为什么能够得出这样的结果。例如,两种教法比较,结果其中一种效果好,如幼儿自然常识教学实验中,操作法优于讲解法,研究者需分析其原因,需要从理论的高度论证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可以将本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作对比,分析原因,验证已有的理论;又可以提出研究者自己的新观点,阐明研究结果的意义。

第三,分析本研究还存在的问题、不足,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及改进现状的教育建议。

讨论部分是研究报告的较为关键的一部分,也是最难写的部分,它是使研究方法与结果上升到理论的重要一环,可以反映出研究者的理论素养。

研究者要发挥洞察力与创造性,通过理论论证,可以进一步揭示研究结果的意义或本质含义,发现尚未被人们认识的部分。讨论部分可以把研究的理论背景、文献查阅、研究结果及其应用的潜在意义综合汇总起来谈,把研究结果与理论和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

要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材料收集来并统计出结果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查阅文献,以便深入探讨,而不是仅停留在当前结果所反映的现状上。

(六)结论

这是科研报告主体的最后一个部分。结论来自研究结果,应能对研究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研究是否验证了假设?

结论可以概括地谈,说明研究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以及还需要进一步做怎样的研究。

下结论要小心谨慎,要合乎逻辑。注意不能任意扩大结论的适用性。

(七)附录与参考

附录部分要交代研究所用的一些重要材料,如调查提纲、问卷题目、教育干预方案或活动设计、教案与教材,观察评定的表格,以及研究所运用的测量工具等。

参考文献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阅读过哪些文献,要注明文献标题、作者姓名、出版单位与日期,查阅书籍的页数等。

这部分虽然不是论文主体,但也可以反映出研究的水平,而且能够为读者开阔思路。

教育科研报告大体上包括以上几方面内容,但有时可以将几部分合并起来写。如将研究目的与方法合在一起说明,结果与讨论放在一起写,一边列结果,一边作分析和进行讨论,最后有一个小结。这样报告全文共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