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课题范围的扩展
近年来,随着幼教实践的发展和学前教育概念内涵的扩大,研究的课题范围也在扩展,不仅注重研究正规学前教育,而且扩展到研究各种形式的非正规教育、社会教育,立足于解决幼教实践中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课题的总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即面向全体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整体性教育,以及多样化教育途径、手段的探讨。
(一)面向全体的教育
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课题为各国研究者普遍关注,人们对以下这样一些课题共同感兴趣。
1.补偿教育和预备教育
学前教育要面向大多数儿童,不仅包括城市儿童或经济富裕地区、发达国家的儿童,而且更应注重农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儿童的教育。例如,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注重为社会条件不利的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比较突出的是“开端教育方案”(HeadStartProgram),它致力于补偿性教育的研究。其他西方国家如英国、比利时等也注重这方面的研究。比利时有一个全国大学校际方案认为,社会文化缺陷是从学前期产生的,研究通过加强学前教育,以防止儿童入学初期几年中产生的成绩落后现象。
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儿童教育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召开的几次国际会议均提出,幼儿教育如何面向大多数儿童为之服务的问题,提出“低费用、多途径发展幼儿教育”,着重研究幼教发展如何与各国或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相适应,开始从费用与效益的关系角度考虑问题,采取适宜的措施。研究者认为,以往的做法(以正规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的做法)不能使幼儿教育面向所有儿童,应由原来的对正规机构教育的注重转向关注面向家庭、社区的非正规教育,设立低费用的幼儿保教设施。对补偿教育的提法也出现了变化,改称“预防教育”,注重提前采取措施,主张幼儿在家中从刚出生起就可以进行教育。又提出,由对儿童的直接干预转向对家庭、社区的干预,即通过对家长尤其是对母亲施教,间接地影响儿童。此种趋势对我国幼儿教育有启发并已产生影响。我国目前全部适龄幼儿受教育的比率据1993年统计,全国为31.5%,农村仅为24%,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学前教育很不发达,有的几乎是空白。这些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针对如何适应当地社会经济、自然地理条件及文化状况发展幼儿教育,近年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成效。例如,农村兴办学前一年的幼教组织形式学前班,多数附设在小学,为较多农村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各地针对实际情况,创办了多种非正规幼儿教育形式,如家庭辅导班、草原流动幼儿园、幼儿游戏小组等。
2.家庭教育
家庭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特别是在学前期,家庭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的作用是教育机构所不能替代的。许多国家的研究和实验侧重在父母的作用上,人们对父母参加教育过程的必要性日益重视。瑞典的一项研究表明,不进保育学校的孩子与成人交往的机会超过保育学校的孩子,认为在集体教养条件下,不可能建立起有如亲子之间那种一对一的关系,这似乎是对社会公共教育的一种挑战。目前的研究注重考察家庭教育的优势,并发挥其作用。有一种倾向是通过对父母的训练及家访时的讨论、示范,以及设立玩具借用馆等非正规教育方式,来影响家长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行为。
学前教育日益走向社会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因而,近年来的研究不仅注重正规机构教育,而且考察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研究各种类型学前教育的特色及其间的关系、联系,努力使幼儿受到全方位的良好影响,同时促进幼教事业发展,扩大学前教育的覆盖范围。
(二)全面发展的整体性教育
近年来的学前教育研究不再仅仅把儿童、把幼教作为单一的孤立的现象或领域来研究,而是把幼儿作为发展的整体,同时着重考虑教育的整体功能,进行整体、系统的教育研究。
1.有关儿童社会性、情感与个性全面发展的研究受到重视
以往的研究注重智力的发展,对儿童某个年龄阶段的某些特征的研究常常采用条件分析的方法:一定的条件会出现一定的结果,条件变了,结果也就变了。近年来的研究注重把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着的整体,保育与教育亦为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次有关儿童教育的国际会议都提出这样的观点:不能以牺牲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代价,仅仅注重智力开发。研究注重考察儿童的情感、社会性、交往关系等。1984年,默森(P.H.Mussen)修订的《儿童心理学手册》中有关儿童社会化的研究占相当大篇幅,有600页,与认知和生理发展并列。目前的一些研究课题有依恋、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与道德行为、自我意识和师生关系等。研究者认为,通过研究考察幼儿同周围人的关系,可以探明儿童个性发展的整个脉络,掌握其个性特征。
2.有关衔接教育的研究受到关注
近年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发展系一个整体,同时又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教育也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应全方位、连续地给幼儿以良好影响。目前的研究不仅考察家庭与机构教育的关系和联系,而且注重对各阶段教育的关系、联系的探索,如学前阶段与学校阶段如何更好地衔接、过渡的问题,使前一阶段的教育能为后一阶段做好准备,而后一阶段的教育又能在前一阶段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以促进儿童发展。例如,苏联对6岁儿童预备教育研究,动员了各方面的研究人员通力协作,取得了较好结果。西方国家探索多种不同形式的衔接及双向衔接。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各地研究工作者和幼教、小教一线实践人员共同进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教育研究,对幼儿进入小学的准备在任务、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
(三)探索有效的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途径、方法与手段
1.学前课程研究
近年来有关学前课程研究逐步深入,提出课程是广义概念,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注重探索学前课程不同于学校阶段的特点与规律,研究各种教育理论模式指导下的课程方案,并评价其效果,例如,开端教育及各种补偿教育的课程设计及效果。对补偿教育的效果,有人认为,初期水平最低的儿童受益最大。出现了在皮亚杰认知理论基础上的学前教育课程研究和新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等。我国近年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深入教改,教育研究者与实践一线的教师共同摸索幼教规律,提出并进行多种课程模式实验研究,如综合主题课程、活动课程、活动区教育等。同时还注重探索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环境的研究以及游戏研究等。对农村则侧重研究学前班课程以及其他幼小衔接的课程方案。有关学前课程方面的课题还涉及不同组织形式及其教育效果,如小组活动、混合年龄组织形式的研究。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保教人员培训方面的研究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态度、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及教育效果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方面的问题也是学前课程研究的一部分内容,越来越引起重视。目前这方面问题开始作为保教人员职前教育或在职培训的重点。职前教育在我国主要是师范教育,近年来对幼师课程结构与内容,以及幼师生特点正在进行系统研究,以便改革幼师课程设置使之更能适应幼教实践的需要。在职培训包括学历教育及各种形式的在岗培训方式,这项工作与管理、评价等紧密相关,如何形成完整的在职培训体系,亦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随着我国农村幼教的发展,依实际需要探索培训师资的有效途径方面的课题日益引起重视。
3.关于电化教育、社会传播媒介在幼教中的作用
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机构教育,而是持一种大教育观念、开放教育观念,与此相应,关于电化教育、社会传播媒介在幼教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研究广播、电视、报刊等如何作为教育幼儿的有效手段。例如,美国的“芝麻街”电视节目就是一项跨学科间协作研究,其结果得到广泛推广,作为儿童节目在各国播放。不仅如此,社会传播媒介也可以作为培训教师和家长的途径。这方面研究揭示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例如,广告、卡通片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如何,如何指导儿童收看电视的研究等。
关于学前教育研究课题的扩展,其原因除了教育内部因素的影响以外,还受到社会等教育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原因,社会发展对幼教的需要越来越高了。包括社会政治因素,如工业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幼儿教育缩小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给社会处境不利儿童提供较好的生活起步,为培养更多一流人才打好基础,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增强自身实力。二是年幼儿童母亲就业率增加,同时妇女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必然对学前教育产生压力。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在都市化生活(公寓、电视等)条件下,家庭已不能为儿童提供足够的经验,以满足其智力与社交方面发展的需要。三是还有教育民主化思潮的影响,把儿童受教育的问题提高到人权的高度,提出了学前教育的宗旨应放在使“所有儿童在进入小学时,能获得同样成功的机会”。
当然,学前教育及研究的发展还得力于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研究成果与方法进展的推动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