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实践与改革的蓬勃发展,幼教科学研究有了很大进展,无论是从研究课题上或是研究方法上均有较大的改进和变化,取得了毋庸置疑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助于研究工作得到进一步改进与提高,从而更好地认识教育规律和为教育实践服务。
(一)各类型、各层次的研究尚处于较低水平
我国幼教领域不仅宏观、整体性研究较欠缺,因而未能对比较系统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提供指导,而且在微观具体方面未能开展层层深入的研究,以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研究的科学性即理论水平较低,同时实效性即研究在指导运用于实践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实际效果较差。因此,从研究类型、层次上看,幼教科研尚处于较低水平。
一些学者曾对学前教育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认为:首先,对学前教育基本事实的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性主观臆断上,大量文章仅作一般泛泛而论,限于空洞发表议论,缺乏科学调查和实验,没有采用科学方法在收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思维。其次,在学前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理论抽象概括程度低,缺乏内在逻辑联系,研究较零散孤立,不够深入系统。同时,理论的具体化程度也不够,难以有效地解释说明教育现象。再次,儿童发展研究未与教育挂钩,往往就事论事,多就个体发展或一般发展规律研究,缺乏对各种教育条件、影响因素的探索,未能关注教育上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即采取什么策略、途径和方法,适宜地加以引导(大约由于这方面研究难度大,须分析各种复杂因素,并予以教育干预,通过实验考察其效果)。总之,与蓬勃发展的幼教改革实践相比,教育理论显得落后,表现在:一是运用现有理论对教改实践的指导不够;二是对教改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缺乏系统、深入的整理与概括。所谓“经验丰富、理论薄弱”的老问题未得到真正解决。
有关教育技术研究——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技术方面的研究仍未引起应有的重视。研究仅限于教育设备、教具等客观因素或物质条件,对教育实践者的主观因素以及有关教育措施的研究较少。而教育实践者的主观因素正是体现和驾驭教育技术、组织教育过程的核心。目前,我们的科研实践中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两个基本要素的研究比重相差很大。
(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既迫切需要改进研究方法,同时更需注重科学态度的端正和学风的改进
“轻实验、重思辨”,可以说这是我们教育科研传统的薄弱环节,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不重视教育实验,忽视和缺乏研究的技术手段,这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苏联的影响,也反映了研究人员的习惯定式、学风问题,注重“所谓理论”:空发议论,并无理论深度。近年又表现为研究的急功近利倾向,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科研,为匆忙发表论文,多仅就零散小问题进行研究。针对这种状况,当前特别需要强调加强实证性研究、实验研究,强调应用性研究,进而逐层深入地作系统研究。同时,研究者迫切需要改进学风,要认真思考:研究究竟是为了什么?研究应着重解决哪些问题?这是有关教育研究的目的、方向的问题,是决定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和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的重要前提。应扭转“为研究而研究”的倾向,端正科学态度。当然,在改进研究技术手段、加强实证研究、增强研究中的数量化与科学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极端化思维方式,将数量化等同于科学化。要针对研究的任务对象,依据教育研究的特点,考虑适宜方法,达到真实、客观的要求。
(三)结合国情探讨问题不够,研究的争鸣气氛不足
目前的一些研究注重采用新名词,或者从介绍国外情况到引进甚至照搬国外现成的做法或研究,将别人的东西未经消化吸收,直接拿来作为样本,缺乏结合国情的可行性分析和全面评价。例如,没有考虑我国当前发展教育的物质条件、班额、师资状况等,对我们原有的教育特点、经验未能作认真总结,而是一概视之为旧的、传统的、过时的,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理论上的局限造成实践的盲目与混乱。教师忙于赶潮流,幼儿园趋于样样学、样样试,频于应付以保持形式上的先进不落伍,结果一样也不行。为此,当前强调学前教育科研的本土化、民族化问题极为迫切和必要。我国是有着悠久教育传统的文明古国,要客观、实事求是地认真分析研究已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加以批判性的继承,同时注意消化吸收他人的好的经验,结合国情,为我所用。研究应立足于解决我们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建立、丰富中国自己的幼教理论体系。
再有,幼教科研领域仍存在权威专断与行政干预,如以统一指令的方式推行某种新的改革模式,对不同观点的提出和多种改革的研究探索未能持一种开放心态。这种状况不利于研究的兴旺发展,应注意营造一种认真探讨问题的争鸣气氛。
(四)系统、深入的协作性研究较为欠缺
当前的幼教科研较少联军作战、集体攻关,研究多以个人为单位,各自为战,支离破碎地研究一些零星问题,这对理论的深入及实践指导方面都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而且造成人力、物力等的浪费。这种状况需要尽快得到改进,要注重提高幼教科研的效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要求理论研究工作者与实践人员结合,研究工作者之间要共同确立任务目标、联手协作,系统地就某一领域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并进而逐层局部深入、认真探索,从而提高研究的整体效益,使研究能在理论上立得住,同时又有益于指导解决实践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涉及幼教科研工作者和第一线教师的积极性的问题,而且涉及幼教管理体制及幼教科研体制改革的问题。
从以上所谈到的幼教科研存在问题可见,“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一个老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没有出现有重大理论建树和巨大社会影响的教育家,其中原因很复杂,但是否与研究工作尤其是理论研究脱离实践、脱离国情有关呢?这是很值得认真反思的问题。
教育学是一门实践科学,要有所建树和成就,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特别是理论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密切关注实际,深入幼教改革实践,认真分析我们的国情,了解社会需要。同时,又须增强信心,分析我们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如我们的教师、工作在实践一线的广大幼教工作者,他们有研究热情和愿望,这是我们开展科研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再有,多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组织网络,这是我们独有的优势,要很好地加以组织利用、发挥其作用。研究工作者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相互间的协作,并积极与实践人员携起手来,使研究工作能取得更大进展,最大限度地改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更好地发挥幼儿教育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这也正是幼儿教育研究的真正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