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对表法的定义
核对表是一些简单的行为项目表,亦称查核清单。主要是用于核查有重要意义的行为或事件的呈现与否,即对行为的存在与否作出判断。核对表法是教育科研中常用的一种观察记录技术,列举了观察对象在所要研究的特定情景中,有可能出现的行为或发生的反应的项目表格,有助于观察目的具体化。观察者只需对照表上列出的项目,将观察对象的真实反应记录在案即可。在时间取样法与事件取样法中,都可以运用核对表观察记录特定行为的出现。
(二)运用核对表法的步骤
运用核对表法进行观察研究,一般要依以下三个步骤:
1.列出主要项目
研究者首先需要确定所研究的问题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方面的表现。例如,要研究5岁幼儿关于数概念的知识技能,先要确定需要观察的有关幼儿数学技能的主要项目。例如:
——能对几何形体(圆、三角形、正方形等)正确辨认。
——能够对几何形体正确命名。
——能从1数到10。
——能一一对应数10个物体。
——知道数的相对性(如“大于”“小于”“长于”“短于”等)。
——理解先后、理解时间的顺序性(开始、中间、最后)。
——理解“多于”“少于”。
……
2.根据主要项目列出具体项目
列出各项目或各类行为的详尽表现,将各方面观察内容或主要项目具体化。例如,关于幼儿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可具体化为:当教师说出几何形体名称时,儿童能正确指出。可依次将各项目具体化:
3.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项目编制观察表
将所要观察的内容或项目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排列,使之规范化。例如,可以按难易程度排列,或是按字母顺序将所需观察的主要项目和具体项目排列出来。有关幼儿数学技能的观察,可按难易顺序排列项目并制表。
表4-3 幼儿数学技能观察核对表
表4-4 婴儿行为发展的“第一步”记录表
表4-5 幼儿动作能力发展观察清单
表4-6 幼儿参与室内游戏活动清单
核对表法还可以结合图示作记录。例如,要记录儿童对室内各项游戏的兴趣与选择情况,可以预先绘制好室内游戏区设置平面图,在游戏时间内每隔10分钟将儿童从事何种游戏记入平面图。
(三)对核对表法的评价
核对表法的突出特点是使用方便,能迅速有效地记录所需观察的内容,并检验某一新的行为呈现与否,提供诊断性信息,以便进一步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例如,关于幼儿数学技能核对表,可以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各行为出现的顺序及时间间隔等。
其主要局限在于不能提供有关行为事件性质的资料。核对表法限于记录行为之有无或存在与否。例如,表4-4可显示儿童何时会坐、会爬、咿呀学语的出现等,仅提供相对简单的资料。对于幼儿怎样咿呀学语、幼儿是如何参与活动等均未能作出说明。
图4-1 幼儿参与室内活动图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