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查或测量、测验是以数量化形式表明研究对象的特征或水平的研究过程。研究者根据某些规则或标准,把所调查或观察的对象的属性予以数值化,作为表明其特征或水平的量的过程。

例如,对幼儿的身高体重进行测查,了解其生长发育的状况;对幼儿智力、语言等方面作测查,考察幼儿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等;也可以通过测查检验教育教学的效果,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等。

教育和心理测量是一门专门的系统学科,内容远非此处三言两语可及,这里我们仅作为调查的方法手段之一,作一般性介绍。

(一)测查的类型

测查有标准化和非标准化之分。

1.标准化测查或测量

标准化测查或测量是指经过客观地精心设计的测量或测验量表,从取样直到检验都经过统计处理,因而无论由什么人主持测量或评分,都能够获得同样的结果。标准化测量量表通常是可靠的和有效的。例如,《中国比奈智力量表》《中国3~6岁儿童发展量表》均为幼教研究的重要而且有效的工具。测量量表包括有关智力方面的测验,如《中国比奈智力量表》,可考察儿童智力发展情况,计算其智商,还包括个性测验、社会性发展测验等,可分别了解儿童某一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

2.非标准化测查或测量

非标准测查或测量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所要解决的具体任务,自编测验试题或量表。这是未经标准化的测验。通常,任何研究都需要对结果加以检验,因而就需要选择、确定测量的项目标准或指标进行量的分析。研究人员要根据研究的目的任务,考虑确定需要测查的内容,在认真分析研究测查对象和对象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宜的观测指标。

例如,要研究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创造性的表现这方面的课题,对儿童创造性的测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需要设计好观测指标。例如,可以从儿童绘画主题、情节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以及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创造性的表现加以考察,确定测量指标。

(二)测查的方式

根据测查对象的规模、范围,可以分为个别测查与团体测查。前者是逐一单个地进行测查,后者是对测查对象全体同时测查。

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将测查分为口试、笔试、操作式等。

采用哪种测查方式,通常要依据测查任务、测查研究的对象以及对象的特征等具体情况而定。

(三)测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1.要根据研究目的任务确定测查的对象和测查范围

测查对象指测什么。研究者必须认真考虑,所拟订的测查内容或题目应能确实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同时还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确定测查问题与取样方法。例如,要了解全园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就要在全园做全面调查;如要进行某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就要选择参加实验的班级,先做摸底测查,实施实验之后,再进行复测。有的研究课题不可能全面测查,而必须抽样测查,研究人员就需要预先考虑好怎样抽样、样本大小等。

2.测查的内容和方法必须符合研究任务,符合测查对象的年龄特点、生活与知识经验范围

运用测查的方式研究幼儿,一般地,测查内容只能稍高于幼儿现有水平,不可过深过高。例如,对较小年龄的幼儿,测查时间以10~15分钟为宜,不亦过长。有的量表测查所需时间达到40~50分钟,显然是不适宜的。对幼儿进行测查,一定要注意兴趣性、多样性和动静配合。幼儿年龄越小,越要注意让他有机会通过对物体的摆弄操作来作出反应。例如,要测查小班孩子对事物异同的感知比较能力,测查幼儿对颜色的感知,可以用彩色笔,让他们把相同颜色的摆在一处;关于形状的,可以用积木或彩色拼板等,让幼儿摆弄。测查幼儿的空间知觉,可以用一个洋娃娃和一些玩具,让他们按要求把小碗摆在洋娃娃的前面或后面,或者摆放在它的左边或右边等。这样测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能够使他们在活动中、在玩中完成测查任务。

又如,在一项“5~6岁幼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研究中,测查材料是一张校对纸,上面印有△、○等符号,这些符号随机排列在纸上,每行15个,共32行。测查时,要求幼儿按照录音机播放的正确答案,在校对纸上加以校正。如果对中小学生做有意注意稳定性研究,测查材料就需增大难度。研究者设计了6种符号:110、101、001、010、100、011,随机排列,要求被试予以校正。总之,测查内容和方法一定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

另外,在测查时对城市的幼儿和农村特别是处于边远贫困地区的幼儿,要考虑他们生活知识经验的不同,设计适宜的调查测量的内容。例如,有人研究幼儿看图讲述能力,需要进行测查,找来测查城市幼儿的材料“小猫钓鱼”的童话和图片,将这些用在农村幼儿身上。农村幼儿因其生活经历和知识经验的限制,不明白为什么猫穿起了人的衣服,有的幼儿以为这是兔子,有的说这是娃娃拿着赶鹅棍。这样所得结果显然也是不真实的,因为农村幼儿较少接触童话,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经验。

3.认真仔细地设计测查时运用的指示语

测查时,提问的问题和要求就是指示语。设计指示语一定要认真考虑,要符合测查对象的理解水平,要能使每个幼儿明白研究者的要求是什么。例如,有人研究儿童的空间知觉,用两个红色圆纸板,一大一小,或是用两个相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一大一小,提问儿童。问题是:“这两个纸片(或积木)有什么不一样?”结果,幼儿回答说是一样的。因为他不明白这是要他排除颜色、形状相同的因素,而专门去比较大小不同的因素。可见这样的要求对于较小的幼儿来说太高了,无法使他们理解。如果将指示语改为:“这两个圆纸片哪个大,哪个小?”幼儿就能一下子指出来。否则,幼儿有可能并不是真的不能识别物体的大小,而是因为不理解指示语才作不出适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