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法是最古老而且最常用的一种获取资料的方法。这是指研究者通过与调查对象或有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和有目的的谈话,直接收集材料的一种研究手段。通常用于研究儿童的个性,探索其行为表现的根源,了解家庭情况,家长对儿童的态度、教养方式等。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工作经验,以及对幼教工作的意见、建议等。例如,在对“贫困地区社区、家庭、教育机构共同促进学前儿童发展项目”的效果作调研时,研究者设计了对村长的访谈提纲,如:“你们村的群众对这个项目的态度是怎样的?”“你认为实施该项目后,村里老百姓在文明程度、支持教育、对子女关心程度及教育方式、方法上有什么变化?”“你认为今后在你村继续发展学前教育,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对于年龄较小、缺乏书面语言能力的调查对象,谈话法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5岁儿童做了这样一道题:15-8=13,仅从字面上,无法知道这是怎样做出的,把孩子找来问了,才知道其思维过程,原来孩子认为:5比8小,没法减,用8减去5,再加上10,就得13。
(一)谈话法问题设计的类型
运用谈话法也需要预先编制设计问题。其问题的设计与问卷法类似,也存在三种类型。
1.结构式谈话
结构式谈话也称标准式谈话。研究者事先拟好谈话的题目、提问的顺序及问题,谈话时,严格按预先拟订的计划和遵循统一的标准进行,具有正式访问的形式。
这种调查可以在较短时间里获得所需材料,但比较刻板,被访者常常会感到被动、勉强,有时不大愿意说心里话。访问者与被访者之间不容易沟通,常常机械地一问一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材料的真实性。
2.自由式谈话
自由式谈话也称作无结构型谈话或开放式谈话。研究者确定一个谈话的主题,或是依大致的想法考虑要谈的内容,没有预先准备好的详细问题,问题顺序也不确定,没有固定的表格。研究者与被访问者在自然接触中进行谈话,谈话气氛比较亲切、随便,被访问者有很大自由作出回答。一般地,研究者不当着被访者做记录。自由式谈话往往能够获得比较多的真实情况,但材料不一定系统,往往需要进行多次谈话,才能获得所需材料,因而比较费时费力,材料整理也比较困难。
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就是自由式或开放式谈话的典型。即通过谈话,激发患者的“自由联想”,使其毫无约束地说出一切出现在脑子里的事情,研究者根据他的述说,揭示其病症所在。
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人员也常常运用这种手段了解情况。例如,教师在幼儿晨间入园时,同家长谈话交流,了解幼儿的有关情况等。这种手段比较适合于进行探索性研究,就是当研究者对问题不大清楚时,运用自由谈话掌握情况,初步调查摸底。
3.半结构型谈话
这是介于结构型谈话与自由式谈话之间的一种折中方法。研究者可以事先拟好谈话的主题和问题的一些具体方面,提问顺序不固定,谈话时围绕主题即席提出问题,根据被访者的回答情况与当时实际,决定问题的多少以及深入的程度等。这种方式有一定灵活性。
(二)谈话法的形式
谈话法依对象范围的不同可分为两种形式:
1.个别谈话
研究者与调查对象逐一单个地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调查中较多地采用这种方式,逐一与被调查者进行谈话是为获取个别对象的资料和情况。
2.座谈
座谈也是团体谈话。研究者根据调查目的,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一般指几个至十几个对象同时进行谈话,可使研究者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信息材料。同时也比较便利易行。参加者在交谈中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彼此补充印证。座谈法在教育研究中运用得也比较广泛,有助于使研究人员迅速掌握情况,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必要的线索。
例如,在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研究者需进行问卷设计,以便对幼儿教师和家长进行调查,按问卷的要求依据他们平时对幼儿行为的观察来做评估。为了使问卷题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研究人员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初步方案。然后,召集教师、家长的座谈会,请他们谈谈平日观察到的幼儿某种行为的表现情况,如好奇心、对人的态度、独立性等的具体表现,并请他们对研究者设计的初步方案加以讨论。结合实地观察,最后,将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编制出问卷。
又如,“幼儿在园遵守集体规则中存在问题及原因的调查”,研究人员在设计研究方法时,也采用了座谈会的方式。先由参加调查的9所幼儿园分别组织本园教师学习《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有关思想品德教育部分,在此基础上,研究者组织教师召开座谈会,要求结合实际领会、讨论,进而提出幼儿在园应遵守的集体规则的内容,研究者汇总讨论结果,加以归纳,形成幼儿在园应遵守的25条基本规则,以此作为调查项目。
再如,在进行“幼儿教师职业观念的调查”中,研究者在搞清基本理论的前提下,组织教师座谈了解情况并实地观察,从而设计出调查的问题项目。
(三)对谈话法的评价
谈话法的主要特点:一是手段简便易行;二是灵活性较高。研究者通过与被访问者的直接接触,不仅可以掌握对方的言语信息,还能够获得非言语信息,如动作表情等;结合现场观察,研究者能够依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谈话方式,作出适当解释,或变换问题的角度,引导其谈出所需的内容;研究者可以随机应变,消除其顾虑。
谈话法的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比较费时费力,它通常是对单个人逐一进行的,一般不适合于大范围的调查;再就是所得材料往往有水分,未必真实。谈话所获资料的有效性、科学性往往取决于调查者本人的研究素质和技能。进行正式的有结构的谈话,通常需要培训调查人员。
在运用谈话法作调查时,应将采用其他方法收集的资料加以对照比较,以便准确地作出判断。
(四)谈话法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谈话取得较好效果,应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根据调查目的,准备好谈话的计划、提纲,拟订好适宜的谈话问题。届时,调查者应控制谈话的主动权,始终围绕问题提纲进行,要点明确,避免东拉西扯。
第二,注意营造宽松、自然的谈话气氛,取得被访问者的信任,谈话双方感情融洽。
第三,预先尽可能对被访者的一些具体情况有所了解,以便采取适当方法,使谈话顺利进行。
第四,谈话的问题要简单明白,易于回答。问题的内容与用语设计应符合被访者年龄、文化水平等,使之能够理解。注意不要带有倾向性或暗示、诱导,问题顺序由易至难(参见问卷部分)。
第五,及时记录谈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