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较,教育实验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实验法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验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它能够主动干预研究对象。研究者人为地创设情景,引起某种现象的发生,进行观察研究,特别是对某些自然状态下观察不到的现象或是不易观察到的情景。实验法能较好地体现人的积极作用,是“致物以变”,而不是消极地“待物以变”,像其他方法如观察法或调查法那样对事物不作任何干预,被动地等待其发生,观察了解事物在自然状态下的外部特征。实验法通过“干预”“控制”,可以大大加速研究进程。因而,有人认为不作任何控制的“实验”,不能称为实验。
例如,美国的一项研究“教师的言语指导(暗示)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就是人为创设条件,从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不易看到的情景。研究者随机将幼儿分为两组,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教师对两组的每个幼儿单独谈话,谈的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例如:“老师昨天带你去动物园,你是喜欢大象还是猴子?”
第二步,幼儿作答后,教师对凡是第一组的幼儿作这样的暗示:“啊,你喜欢大象(或猴子),因为你愿意与人合作”。对第二组的幼儿则这样表示:“你喜欢大象(或猴子),那么你一定喜欢当第一名!”
第三步,让每个幼儿分别与另外一位幼儿共搭积木3分钟,教师指示:“你们两个要轮流搭,一人搭一块。并让两位幼儿一人拿红色的积木,另一人拿黄色的积木。”
结果,凡被暗示喜欢合作的幼儿,与另一幼儿搭得又快又好;而凡被暗示要争第一名的,两人均搭得慢而少,互不相让。
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很好地说明实验法的这个特点,这就是著名的“婴幼儿对母亲依恋的研究”。这是一项实验室研究,通过实验室情景,对外界无关因素,如人、环境、活动等进行联合控制。研究旨在考察幼儿在陌生环境中,当陌生人在场或不在场时,对母亲依恋的情况与性质,探求幼儿对母亲的依恋是安全型依恋,还是焦虑型依恋。
研究者特设了实验室环境,室内有地毯、两把椅子,地毯上有一些玩具。步骤如下:
(1)婴幼儿与母亲进入室内。
(2)母亲坐在椅子上,小儿去地毯上玩玩具。
(3)陌生人进入,坐在母亲身旁。
(4)母亲离开房间,室内仅有陌生人与小儿。
(5)陌生人离开,只剩小儿一人在室内。
(6)陌生人返回室内。
(7)母亲返回室内。
(8)陌生人离开。
研究者要注意观察幼儿在每一步骤中的行为反应。
2.实验法有利于发现规律性并进行重复验证
实施实验研究,需要有组织地操纵条件,从而使复杂的事物简化,把整体分为若干部分,逐一加以研究。例如,我们知道在学前教学中,教法的采用、教师的教态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均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那么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又如何呢?为此,可以逐一研究各个因素。例如,先将教态、教学组织形式加以控制,专门考察不同教法,如讲解式与操作式对两班自然常识教学效果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从而确定事物之间准确的因果关系。实验法还可以创造条件使某一现象重复出现,以便对结果或规律进行重复验证,使结论准确可靠。例如,帕顿对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水平的研究,以后又有一些研究者运用其方法进行了重复验证。
3.实验法可以获得较高的效益
实验法能够人为创设条件,引起一定现象发生,使复杂的事物简化,从而大大加速研究进程,便于测量考察确切的因果关系,能够节省人力、物力、时间,较为经济。
实验法之所以能够判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因为它符合这样三条原则:
第一,共变原则。因果关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而两种现象之间必然因某一现象变化而导致另一现象的变化:A现象变化,B现象也随之变化;反之亦然。这表明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共变关系。
第二,居先原则。存在共变关系的两种现象,在时间上,原因的变化总是先于结果的变化。
第三,控制原则。A、B两种现象之间的共变关系不会由于第三种变量如C的存在而消失,也不会由于C的存在而加强或减弱。因此,要判明确切的因果关系,必须对原因和结果以外的变量作有效的控制。
以上是从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区别的角度分析其特点。这里,还有必要从实验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关系和联系的角度,进一步加以分析,以便认识其在教育科研中的作用、地位。
英国J.D.尼斯比特等在《教育研究法》这本著作中,对各种方法在整个教育研究中的顺序、作用给予了明确的概括:“在研究一个问题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是从偶然的观察、无组织计划的谈话以及开放性的问卷开始,随着问题的性质有了较清晰的焦点,研究者就可以转向更系统的调查技法,如有组织的谈话、封闭的问卷,以及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特定问题的可能存在的关系的假设,即所研究的问题的因果关系的假设。研究的最后阶段是对产生的假设进行实验验证。”
可见,研究方法之间相互联系并构成系统的整体体系,而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干的。研究方法具有层次性,在不同的研究阶段,适用于不同的方法,不宜简单地评判研究方法的此优彼劣。实验研究往往要在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进行,如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谈话、问卷等方法能够有助于实验的考虑和设计;同时,通过实验,可以使研究上升到理论水平,探明事物产生与变化的规律性,使研究深化。例如,前面提到的“婴幼儿对母亲依恋的实验研究”就是研究者安斯沃思通过对28名乌干达幼儿做了9个月自然观察基础上加以设计的。总之,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应能综合地运用和合理组织各种方法,才有可能达到研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