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动法与经验法的比较
行动研究法与经验总结法两种方法所具有的共同点:
一是两种方法的研究主体或研究者本身均为教育实践人员,即作为一线的教师,因而研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二是两种研究方法都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具体教育实践作为基础,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使研究较具针对性,可具体切实地研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结果也较容易介绍推广并加以应用。
三是两者均为非正规性研究,研究的目的侧重于应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同时二者在方法上的科学严密程度不够高,因而结果的精确可靠程度略低。相对于正规性研究,二者的内部效度较低。
关于行动研究方法与经验总结法的区别或不同,主要在于:
一是经验总结法一般是由果溯因,它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对其所从事的完整的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加以回顾总结、分析思考,认识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探讨规律的活动。
行动研究法可以由因致果,研究者可以预先有较为明确的目的和研究思路,较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当是建立在一定理论或假设的基础之上,根据所制订的目标计划,实施研究过程。
二是经验总结法可以作为有目的的研究的准备阶段,通过总结经验,得出一些对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感性认识,积累资料,为进一步系统性研究提供线索,探索方向。
行动研究法则应在经验法的基础上,对教育实践加以诊断,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教育工作的总目标和方案,并依各阶段研究与实践的行动调整计划,不断改进教育实践,同时不断接近对真理和规律的认识。相对而言,行动研究有较强的研究目的、意识,既对教育实践作诊断又进而加以干预,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动态系统,是连续的动态的不断循环往复、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可以看作一个开放型的无止境探索过程。从行动研究法的框架结构,也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不断反馈循环的动态体系,见图7-2。
三是经验法主要运用经验总结逻辑分析的方法,属经验思辨型研究。行动研究法可以将思辨型、经验型与实证型研究加以综合,有利于发挥各种类型研究法的互补功能。
(二)从经验总结法到行动研究法——顾泠沅经验筛选法的特色
青浦县数学教改实验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是由现状中的问题——青浦县“**”期间数学质量下降到历史上最低点——出发,以数学教改实验作为全县教改的突破口,成立顾泠沅教改实验小组,研究改进教学的措施,积累经验,探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规律。研究历时10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青浦县顾泠沅数学教改实验的研究,不仅促进了青浦县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总结出了一条“调查——筛选——实验——推广”点面结合教研科研结合的新路,创出了“经验筛选法”,其特点是重视经验的作用,并运用多种方法对经验筛选,获得对教育规律性的认识。
图7-2 行动研究的结构框架图
(资料来源: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73)
顾泠沅数学教改实验小组首先对本县教育实际进行调查,了解现状,发现问题。他们组织教师对全县数学教学质量进行普查,调查了优等、中等和差等的学生,分析其试卷并与之谈话,了解到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学习方法停留于模仿,独立思考能力差,知识的遗忘率高。又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他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对教材未能真正掌握,存在机械式、灌输式教学的现象。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改革措施,课题组对有效成功的教学经验加以总结。他们通过在有代表性的学校蹲点,做个案研究,积累了专题教学经验160余项,对之作认真的评价、筛选、优化,分析这些经验——教育措施及其他影响因素所产生的效果,揭示经验的内在规律性。在总结和筛选经验的过程中,学习与比较国内外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对教学法方面的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的已有成果和规律加以运用,使经验筛选评价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对经验做深入研究,提高其理论水平,为开展教学实验、形成教学法理论提供原材料。
经验筛选法的研究程序或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调查收集、分析总结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些经验加以评价、筛选和优化,考察影响教学效果的教育措施等有效因素,结合当前教育中的问题与要求,制订出运用这些经验或措施于教学实践中以便改进教育的计划。
第二步,实施计划,依据预定的改进教育的计划或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和体现这些经验或措施。
第三步,评价实施效果,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深入课堂,对教学情况进行系统考察和评价,根据评价考察的结果,对原有经验或措施进行重复验证、筛选,进一步优化处理这些经验。
第四步,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反复实施验证,直至筛选出能够体现出一定教学规律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
经过一年共约50次循环,将160项专题经验放到教学实践中反复筛选,优化发展,形成较规范有序的经验系统,即四条有效的教学措施:
(1)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
(2)组织课堂教学的层次或序列。
(3)采用讲授法并辅之以尝试指导法。
(4)及时提供教学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调整。
以上四条有序的教学经验系统在教学法原理和教育心理学规律方面符合情意动机原理、系统结构的序进原理、自主活动原理和反馈调节原理,既直接针对青浦县的教学现状与发展需要,又揭示了教学中系统知识的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关系;新知与旧知的关系;接受性学习与自主活动式发现式学习的关系;反馈与控制的关系。
进而将这四条教学措施作为教改实验基本课题,分别通过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设等组进行实验)加以研究验证,从而揭示教育教学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与规律。
实验小组将“数学教改实验研究”这一大的课题加以分解,根据各位教师的特长,先易后难,由浅入深,逐个进行研究,逐步深化总课题,提高研究效率,接近总的研究目的。
最后,将数学教改实验的研究成果加以推广应用。通过多种形式培训教师,使他们从实际出发,将学习与研究结合,使先进经验得到内化;又在全县推广应用数学教学成果的基础之上,向其他学科迁移扩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认为,顾泠沅小组的经验筛选法是在教育经验总结法的基础上创造的具有我国特色的行动研究法。
经验筛选法之所以在青浦县教改实验中获得成功,原因在于它具有一定方法论的意义,特别适合于教育学这门实践性科学。
经验筛选法重视经验的作用。研究注重在经验、思辨的基础上,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观点、假设,进而加以实验验证,对在经验筛选基础上形成的研究课题,通过实验,作实证性研究,解决问题,获得对教育规律性的认识。
经验筛选法的研究程序体现了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而不仅是运用单一的研究方法。
经验筛选法将研究与实践结合,对经验加以概括提炼,形成理论并不断改进教育实践,形成不断循环的动态体系。研究是从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出发,通过研究提出改进教育的目标方案,又不断实践和实验,在验证理论认识规律的同时,不断改进教育实践,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见图7-3)。
图7-3 经验筛选法动态流程图
资料来源:盛昌兆,解守宗.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
对行动研究法的总结:
行动研究法符合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是在改进教育实践的动态中研究,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研究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进而指导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将对未知的认识不断向前推进,并且不断改进教育实践。
行动研究法的提法、概念虽来自国外研究,为舶来品,但在我国教育实践与研究实践中不乏其例,我国近年教育研究实践中将经验总结法进一步发展,创造的经验筛选法事实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应当被看作中国特色的行动研究法。近年来,幼教改革研究也较多运用这种方法,如幼儿园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研究、自选游戏研究等。
行动研究法比较适合我国国情,有益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加强研究与实践的联系,改变以往“两张皮”状况,将我国多年来实践中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加以分析概括、提炼上升,经研究和实验验证,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改进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行动研究法特别对于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是有益的,适于进行教育技术性、开发性课题研究,解决“怎么做”等有关具体教育措施、操作方法方面的问题。研究虽着眼于改进教育实践,以此作为直接目的,但其客观效果必然有益于丰富有关教育规律性的认识及推动理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