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常兵,大齐和周薇站在坟场边的坡地上,分析着新近发生在这里的老太被勒杀案。
周薇道:“我觉得眼下老太的案子,与之前毒舌老太的案子不是同一凶手所为,它们是两个独立的案子。当然,我是瞎猜的!”
大齐忽然一惊,他意识到周薇很可能有惊人的发现,急忙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不是同一凶手所为?”
周薇说:“据师傅之前的分析,凶手杀死毒舌老太后,还让她跪靠在杨树上,充满了仪式感,这是凶手故意摆出的造型,属典型的犯罪标记,其动机是让死者向某座坟中的死者忏悔!如果这一起案件的凶手还是原来的凶手,她当然还会把这具尸体也摆放成跪姿,最起码将其尸体抛在杨树附近,绝不会随性抛弃。你们说对吗?”
徐常兵道:“小周,你的分析很有道理,我也觉得这两个老太的死,不是同一凶手所为,但我们却没有证据,不能仅凭猜测就简单地排除掉之前的凶手——那个 30 多岁的女人。”
周薇虽然缺乏自信,但对徐常兵言语中表现出的轻视,还是有些尴尬和不满,这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她又向周围看了一会,忽然来了灵感:“齐主任,这个老太脖子上的易拉扣勒在头发内还是头发外?”
周薇想到了之前师傅在会议室中拉她到台上做的那个试验:起初,老国拿着手机充电线忽然往她脖子上套,周薇吓得赶紧缩着脖子往后挣扎,结果充电线套在她的头发外。接着师傅让她好好配合,第二次,充电线穿过她的头发套在了脖子上。师傅的意图很明确,凶手只有和受害人建立了非常信任的关系,受害人才愿意让凶手撩起头发,把东西套在脖子上。
大齐回答:“易拉扣是套在头发外的。”
周薇哦了一声,她说:“徐队,这个细节也与之前毒舌老太被害的细节明显不同,说明非同一凶手所为。”
徐常兵笑道:“小周警官,你别忘了,之前国总指挥分析的前提是,毒舌老太是在清醒时被人勒死的,因此凶手必须在得到她的信任后,易拉扣才能套在她脖子上。而本案中,受害人是在昏迷中被人套上了易拉扣,套在头发外还是头发内,要看凶手当时是否紧张和细心。”
“哦,原来如此!”周薇脸上有些发烧,她知道案发后,高水的法医及刑侦人员已经对这些细节进行过多轮分析和讨论,自己想推翻这些结论、找出直指凶手信息的细节谈何容易!
又聊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三个人走到坡下的抛尸现场时,周薇又仔细观察一会道:“徐队、齐主任,死者目测应该有 120 多斤吧。你们看,抛尸的草地再往下三十多米,是条宽约四五米的水泥路,目测落差应该在五米左右。我认为,凶手是用机动车载着尸体来到这里,他将尸体弄下车后,再背到草地上抛下。我觉得,凭一般人的力气,背着 60 多公斤的尸体,想爬到坟场边的那株杨树下,必须还得向坡上爬行 80 米,对一般人来说,这可是件重体力活。”
徐常兵道:“小周警官很聪明,我们之前琢磨了很久,才分析出这个道理!”
显然,徐常兵这是照顾周薇的面子,而周薇的分析,只是步了他们的后尘。
周薇挠挠后脑勺道:“我现在有一个最大的疑问,凶手为什么要把尸体往山上背,尽管他只往上爬了三十多米。你们再看,东边约 100 多米就是水库,坡下的这条路一直通到水库大堤上,他完全可以把车开到大堤上。我要是凶手,我会直接将尸体扔到水库里去,不仅方便,而且尸体在水库中不易被人发现,就算被人发现了,尸体上的许多证据也灭失了。如果稍稍有点幸运,尸体过了好几天才被人发现,此时尸体已经高度腐烂,成了巨人观,更不易辨认和查找尸源。你们说,凶手为什么没有那样做?”
周薇的一席话,让徐常兵和大齐大为惊讶,之前周薇发现的细节,都是他们之前分析过的,然而周薇最后的一段话,却让他们头皮一乍。
徐常兵和大齐还在惊讶中,周薇又问:“我初步判断,这起凶案的第一现场应该在室内,室内最容易找到的勒索是电线及棉绳等,可是凶手为什么要用易拉扣勒死受害人?易拉扣是工地上使用的,难道他的家中存了许多吗?”
大齐想了想道:“你说的这一点我们之前想过,但没有分析出确切的结论,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周薇说:“师傅曾经给我讲过他以前侦办的几起凶案,说某些凶手为了混淆视听、干扰我们警方办案,通常会‘模仿作案’,把警方的办案思路引向之前的案子中。对本案来说,第一,凶手舍易就难,不把尸体扔进水库而是背上山坡;第二,在受害人昏迷后,他有太多种方式杀死受害人,比如捂压口鼻、徒手掐颈、拉着受害人头发撞击地面,或用其他钝器击打受害人头部、甚至用锐器割颈等……根据这两个疑点,我认为这是典型的模仿作案,其目的是诱导我们走上错误的侦察方向。”
周薇的这番话,再一次让大齐和徐常兵十分惊讶。
周薇想了一会又说:“从受害人的年龄上,也可以排除与前一案的关联。毒舌老太好像是 70 岁,师傅母亲死亡应该在 48 年前,以此推导出老人家死亡时,毒舌老太年龄约 22 岁,这个年龄的人是有可能伤害师傅母亲、导致其死亡的。而本案的受害老太年龄约六十二三岁,在师傅母亲遇害时,她才十四五岁,还是个小姑娘,她怎么能伤害师傅的母亲、甚至致其死亡呢?”
“好,太精彩了!”徐常兵竖起了大拇指,他的语气有些夸张,半是赞扬半是讨好 ,“小周果然是国总指挥的高徒,我们这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一点。”
这下,徐常兵和大齐终于渐渐信服了,他们之前一直纠结的是否“并案”处理,在周薇的分析后他们已经意识到,与之前毒舌老太被害案,这起案件毫无关联。
回高水城区的路上,周薇怕自己的分析存在瑕疵,便给老国打去了电话,她详细地向师傅介绍了她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对凶手“模仿作案”的判断,没想到老国十分肯定。
老国在电话中说:“模仿作案一般有以下三种动机:一,混淆视听,干扰警方办案,把侦办思路引向被模仿案件的凶手,用以隐藏自己的犯罪意图;第二,有些年轻人觉得某些电影电视剧中的情节好玩而模仿,但本案模仿的对象是之前毒舌老太被害案,显然与影视上的‘好玩’扯不上关系,而且也极少有人知道……”
“极少有人知道?!”周薇头脑中火花一闪,周薇知道这是师傅常说的灵感,但她再想寻找时,如幽灵般飘忽的灵感却又无影无踪。
周薇万分失望,只好问老国:“师傅,您说的第三种模仿作案,动机是什么呢?”
老国说:“第三种是心理变态、或极端性人格障碍者。通常情况下,前案的发生及作案过程让凶手获得了强烈的心理快感,同时也给了凶手犯罪启示。此后,当他产生了犯罪冲动时,他觉得用前案的手法杀人,不仅能满足他杀人的动机,更能满足他在杀戮过程中的心理获得感。比如前些年曾发生在幼儿园的砍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全国一下子又发生了多起,凶手模仿前案的动机,是觉得这种杀戮方式可以让他对社会的不满得以**般的发泄,也更能引发媒体和公众对他的关注、让伤害过他的社会更痛!后来宣传部门掌握了凶手的这一心理后,禁止媒体再报道类似的案例,于是砍杀幼儿和小学生的案件也就一下子降了下来、直至消失。”
“师傅,我明白了!”周薇说。
“我说的这几种情况,还需要你仔细甄别,把准了凶手模仿的动机,就可以打开突破口。我最近太忙,没空去高水,况且你更需要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老国说完挂了电话。
老国对周薇的大加赞赏,让周薇信心大增,也激发起了她侦破此案的决心!只是刚才头脑中闪过的那个火花,她却再也捕捉不到,这又让她焦急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