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采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时,就会获得大量的数字资料,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字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如何通过这些资料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性的结论,是本章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心理与教育统计是专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在心理和教育方面由实验或调查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并根据这些数字资料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客观规律的一门学问,是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学前教育工作者学习和掌握教育统计方法体系的意义:

一是可以顺利地阅读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科研报告和文献,从中间接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因为这些科研报告一般是用统计方法来表述、说明、解释其研究成果的。而这些正是现代教育文献中所常用的共同语言,是同行间进行学术交流的媒介。如果我们不了解统计分析的术语及其代表的统计过程的意义,就无法领会其中含义,就会妨碍我们去汲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

二是有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水平。要提高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水平,仅仅对材料进行定性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材料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有力工具。定量分析就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处理和分析研究所得的量化材料,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揭示事物的数量关系、数量特征、数量变化,从而确定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要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现象和过程的质以及质的变化,也要研究其量的关系、量的变化、量的关系变化和量的变化关系等,这样才能增强科学预见的可能性和精确度。毋庸置疑,通过定量分析方法会大大增强定性分析的科学性,会显著提高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学术水平。

目前,在教育科研中运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是以教育统计学的方法为主体。教育统计方法可大致分为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两大类。描述统计的任务,是用有意义的概括性图表或数字,描述和总结原始数据的分布情况,从而将大量的数值缩减,使其中有意义的信息得以清晰地显现。推断统计,则是用概率数字来决定某两组(或若干组)数值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的可能性,即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由样本特性推断总体的特性。可见,这两类统计方法各有特定的任务,但又密切地相互联系。本章重点介绍描述统计方法,为读者能实际运用这些方法提供一份索引。

描述统计主要研究如何整理心理与教育实验或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具体内容有图示统计、集中量数、差异量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