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料查阅步骤
文献资料的查阅通常分这样几个步骤或阶段:
第一步,搜索。查索引卡片、图书刊物目录等,查找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书籍、刊物、文章等。
第二步,浏览。高速度地粗读,以便较快地了解全书或文章的全貌,为重点阅读做准备。在浏览这个阶段,只要求研究者了解资料的基本内容和大致特点即可。可以阅读书籍总目录、前言,如果是论文、文章等,可以看论文报告的导言与结论部分,从而迅速掌握情况。浏览阶段,涉及对资料的筛选与鉴别。
第三步,详读。这个阶段,要求研究者认真详细阅读,了解书籍或文章的实质内容、作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资料进行初步评价。研究者需要运用自己的思考力、批判力,细细研读,边阅读边推敲,对所阅内容评判优劣、鉴别真伪。
第四步,记录、做读书卡片或笔记。研究者在详读的基础上,选取有价值的内容,制作文献卡片或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研究者在平日应养成做记录的习惯,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凭卡片或笔记迅速查找,再进一步认真研读和运用。一般地讲,制作卡片比较方便。
(二)如何制作卡片
1.卡片记录的方式
(1)摘录。抄录下原文的重要内容。例如,文章中或书中某句精辟的阐述,某个有代表性的观点等,将它摘录下来,以便日后直接引用。
(2)摘要。扼要记述有关内容。作摘要时,研究者通常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所阅内容加以归纳整理。如果阅读中产生个人的感想、见解等,应加以注明,不要与原文意思混淆。
(3)提纲。以纲要的形式,摘下原文的小标题或目录、层次及主要内容。
(4)索引。只记下书名或文章题目名称以及作者、出处、时间即可。
2.卡片记录的内容、项目与格式
(1)编号。记卡片最好有编号,便于归类、整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料的积累,使资料系统化,使用时也便于查找。可以像图书馆那样采用分类编号等较正规的方式,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便于使用的编号。例如,有关教育学方面的编成教1、教2,或幼教1、幼教2;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编成心1、心2。也可以按照学科、专题、发表或出版的时间、作者等,设计适用的编号。
(2)书名或文章名称。
(3)作者。如果是译文,应有原著者及译者的姓名。
(4)出处。文章如出自某杂志、刊物,要有杂志、报刊的名字。如果是书籍,应当注明出版社,还应注明出版日期和出版地点。如果是杂志,应有某年第几期第几页,报刊也要标有年、月、日及第几版。
(5)存放处。卡片上最好写明这本书或杂志是存于某个图书馆或资料室,或是在某人家中看到的,这样以后需用时,可以很快查找到。
(6)内容简介。这部分可以根据研究者的需要,可多可少。卡片的写法可以按研究者的需要和实际,或详或简,但一般均须提供必要的项目:编号、书名或文章名称、著者、出处及存放处,以便查阅运用。书目索引卡就仅记下这些内容,文摘卡则可以是摘录、摘要或提纲等。
(7)卡片记录的格式举例(见表3-1)。
表3-1 卡片记录格式范例
3.卡片记录注意事项
(1)记卡片最好用统一规格的卡片或活页纸。
(2)每张卡片只记录一条内容。
(3)注意采用统一的记录形式。例如,在固定位置书写主题名称、类目编号、出处,用固定的方式和符号表示内容是照原文摘录的,还是提要、摘要,或者哪些是自己的意见。
(4)如果一条内容需要占用两页以上的卡片,应在每张卡片上都书写主题名称,并在旁边用括号标明顺序,如“(之一)”“(之二)”等,在最后一张卡片上记“(续完)”。
(5)资料的记录内容应十分准确。为此,研究者一定要先将原文意思弄懂弄通,再作摘要,否则宁可不做卡片,避免歪曲原文原意。
(6)将抄写减到最低限度。如果所查阅的内容不是将来要用的或是极难得的资料,不作内容卡,只作索引卡。如果不是将来需要直接引用或分析的资料,不必照原文摘录,可只作摘要。文字尽可能简明扼要。
(7)记录卡片时应注意留出适当空白,记下个人在阅读时萌生的一些想法、评论或得到的启示等,从而使阅读过程成为研究思考的过程。有关个人观点的文字应与原文区分开来,可以用色笔或加括号等以示区别。
要进行历史研究或资料研究,研究者应在平时注重对资料的日常积累,以便为研究创造良好基础。可以依研究者个人的专长与兴趣,有重点地收集有关资料,也可以在较广泛的范围内,对凡是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一般化的收集。资料的日常收集与积累,一方面可以使研究者开阔视野、了解研究概貌、掌握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为日后的课题研究引出一些初步的线索,作为选定和进入课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