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订个案研究计划

个案研究也需遵循一定程序。一开始,需制订研究计划,包括确定所需研究的对象和问题,考虑研究的重点和研究所用的方法。

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必须明确问题的性质,考虑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哪里。例如,研究一名问题儿童,需要着重考察其目前的心理状况和以往的成长史;如要研究儿童的动作发展,则应运用追踪研究。进而选择设计适宜的调查方法,确定调查范围,以及追踪观察的时间间隔与步骤安排等一切事项。

2.考察现状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尽可能运用多种调查手段,客观地对研究对象的现状,包括其行为、心理与个性等方面的表现作出评定与诊断。例如,研究某一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可以采用测查法,了解考察其智力发展水平与个性特征,通过测查,了解其智商及创造力发展,分析其个性,如非智力因素等有无独特特征。在对研究对象本人加以考察的同时,还要注意向他的老师、伙伴或同学以及他的父母作调查,了解该儿童学业成就、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情况。又如,可调查某特级教师的教学特点,了解其业务水平、个性素质等。

3.了解发展史

在考察个案研究对象的现状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了解形成其目前现状的各种因素。例如,上述例子中,研究者在考察了某教师的教学特色后,还要进一步了解这种特色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涉及该研究对象的成长过程、家庭影响及所受教育等情况,以及他个人的主观因素。

4.追踪观察

当研究对象为发展中的儿童个体时,依研究的目的、计划,往往要在了解现状及既往发展过程之后,还要作一定的追踪观察。

研究者可以预先规定出所需观察的范围。如可以广泛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或侧重观察其特定的行为。例如,要研究婴儿语音的发展,可以用录音机对一名婴儿作一定时间的追踪记录,从出生到13个月,每天或每周记录5~10分钟。可以依婴儿发音的兴趣,确定究竟需要记录多长时间及记录的时间间隔。

5.整理材料,作出推论

将收集到的大量材料进行分析整理。首先需分析归类,可以将材料按横向联系或纵向联系作一番梳理、汇总,进而加以分析,考察研究其行为、心理特点,比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一定的观点、理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行为心理形成的原因加以解释、说明,进而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例如,对儿童语音或语言发展作个案研究,就要对收集的大量个案资料加以归纳总结,寻求儿童语言准备期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