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是科研的起点。那么,如何着手选择研究问题呢?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正确选题呢?

(一)广博的知识是选题的基础

广博丰富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个方面是指,研究者除了要具备本专业的和所要研究的课题范围的直接知识以外,还应具有邻近学科和其他专业知识的间接储备。

另一个方面是指,研究者不仅要掌握已知的知识,还要了解未知。研究者必须掌握前人的科研成果,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是我们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这是由知识的继承性、系统性所决定的。与此同时,还要知道哪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而尚未得到认识的东西,即知识的空白。换句话说,研究者一方面应具备丰富的已知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了解“未知”的知识。善于发现知识的空白,才能努力去填补空白。这两个方面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对已有的研究都熟悉和掌握,才能了解和发现幼教科研中那些尚未研究而又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即只有了解已知,才可能发现未知。已知越多,空白也就越多。如同一个球,体积越大,接触的空间也就越大。因而,有经验的研究者常常能够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可见,研究者广博的知识是选题的基础,可以通过研究从而填补知识的空白。

(二)存疑的治学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是选题的必要条件

提出问题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我国古人推崇的“有疑”“存疑”的治学精神是特别值得提倡的。有了疑问,才不会满足现状,才会激励我们对未知的探索。因此,要敢于质疑,多问一个“为什么”。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这是选择课题的必要条件。前面谈到,科研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这里有一个如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积极地、批判性地继承的问题。

例如,在“短期训练对矫正儿童不公正行为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在确定课题和设计研究方法方面都体现了这种精神:首先对历史上有关儿童道德行为的研究进行了考察,了解前人研究的内容、方法,分析其长处与不足,又对苏联当代的两项直接有关儿童不公正行为的研究加以深入具体分析,同时结合对我国目前学前教育实际的分析,对以往的研究结果及所运用方法提出了疑问。进而,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并确定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研究方法。

只有积极地进行怀疑、批判,才能主动地创造性地继承。研究者可以对原有理论中未经实践检验的部分,对其中以常识和信仰为基础的部分质疑,对其所依据的某些事实和数据等进行大胆怀疑,不断提出新问题。科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追求,在于在不断追求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

(三)及时掌握科研动态是正确选题的重要保证

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科技资料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加快积累。有人曾提出这样的看法,认为科技信息量的增长和知识废旧率的增长呈正比。尽管这种提法未必适当,但它警示着研究者必须有更新知识的紧迫感。特别是在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领域,这些学科本身正随着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迅速得到发展。因此,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及时掌握学术动态,才能在科研中有所建树。

及时掌握学术动态,也有益于增强研究的目的性、自觉性,较好地确立研究的起点。如果我们对所研究领域的最新信息动态不了解,就无从知道哪些问题是已经解决的,哪些还存在争议,哪些问题是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这样也就无法确定研究的起点,使科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因此,搞好科研情报工作是选好科研课题的又一个重要条件。研究者应在平时有计划地查阅有关的图书资料,及时了解有关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

(四)选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科研中要及时掌握情报动态,注意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尽量把我们的科研工作的起点定得高一点,但是又不能生搬硬套脱离实际。选题既要注意国内外先进水平,又要立足本国情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农业大国,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人均资源有限,而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办最大的教育,困难程度可想而知,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例如,我国农村教育比较落后,研究者不能仅把眼睛盯着城市,还要重视研究农村的教育问题。对农村幼儿教育的研究,不能用适合城市的做法,而要注意研究如何充分发掘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课程设计等。又如,根据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及物质条件、师资不足等实际,如何发掘有效的教育资源的问题值得研究探讨。农村幼儿教育中混合班为一种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可以开展有关如何依不同年龄幼儿发展水平促进其相互影响的复式教学研究课题。对城市迫切需要重视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可以考虑通过部分时间混合年龄的组织形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和协调能力,激发幼儿的责任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