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选择是教育科研的第一步,选题是否适当,关系到研究的成败与效益,必须予以重视。选题应符合这样几个基本要求或原则:必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选题应着眼于社会的需要,即研究要注重社会效益,要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贯彻必要性原则要注意研究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例如,当前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有何特点,教育中存在什么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从而为日后成为四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对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执行起到促进作用。

贯彻必要性原则,在确立研究选题时,还应既立足现实又密切关注教育发展的新的动态和趋向,而不能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研究既要脚踏实地为现实问题服务,又高瞻远瞩。例如,对教改中的新问题给予先行一步的研究,将现实性与前瞻性结合。

选题还应注意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使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作用得以发挥,既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又注意由应用提供反馈和研究材料。要能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直接的教育成果,利用一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学前教育科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更是一门实践性的应用科学,以往对应用研究方面重视不够,这是应当加以改进的,应以更多力量投入这方面的研究。

选题时还应考虑国情,这是体现必要性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是选题的一项基本原则。选题要有创见,要着眼于前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要选择那些有争议而尚无定论的问题,或是从新的角度,依据新的成果,重新研究老的问题。在选题时要注意防止重复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防止无效劳动。例如,有人曾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课题是“用新异刺激吸引儿童的注意,能不能提高教学效果?”这不是新问题。儿童被新异刺激所吸引,这是处于无意注意状态,教育心理学早已指出,在一堂课上,使儿童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替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显然,这是已被研究解决了的问题,一般不再有研究的价值。当然教育实践工作者运用这一规律改进教育效果的行动研究又当别论。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文献资料工作不足所致。

研究应注意在原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中,在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矛盾中选题。这要求研究者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发现违悖。例如,“幼儿肌肉力量的研究”课题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研究者发现对幼儿肌肉力量是否需要训练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或理论。一种认为幼儿肌肉力量自然增长,无须训练;另一种意见则反之。在幼教实践中我国与日本的做法各异,因而从这两方面的矛盾中选题,试图通过研究予以解决,丰富理论并指导实践。又如,可以从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矛盾与违悖中,发现并确立课题。要使研究有创见,就须做到勤阅读、多思考。

研究者还应善于发现知识的空白。教育科学特别是学前教育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年轻,无论宏观或微观领域均有许多理论空白需要去填补。例如,对学前美育的研究较欠缺,有关游戏的研究也很不够,研究者要注意在这些较少有人涉足的地方去开辟一条新路,要站在科学前沿,关心本学科面临的重大问题,善于发现即将成为“热门”的“冷门”,或是于“热门”中发现“冷门”,在已有课题中发现空白点。

学科的边缘地带常常为研究者提供新天地。著名“控制论”作者维纳曾经说过,“在科学发展史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区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被忽视的无人区。”研究者应注意到教育科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的边缘区域结合部去勘察、开垦新的研究课题,并吸取、借用其他学科的原理、方法、技术来探索教育问题的解决。例如,有人研究“教育应用数学”,即教育与数学之间的课题。

总之,科研是探索事物的规律,并运用新的规律性的知识,去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研究者在选题上一定要着眼于给人类增加新的知识、新的见解,并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三)科学性原则

选题应遵循科学性原则是指,选题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科研就是要研究事实,研究客观实际存在的现象,它与科幻不同,不能捕风捉影。巴甫洛夫说过,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的理论是虚构的。同时,所选的课题不能和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原理相违背。

选题时,对于一些违背传统观念与常识的新问题的出现,必须给予足够的注意。违背传统或常识并不等于没有科学依据,因为在它后面往往隐藏着人们还未发现的科学规律。传统观念和常识经验要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和更新。例如,黑龙江省一些教育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就是突破了先识字、后读书,不识字就无法读书的传统看法,创造出一种将汉字教学与语音教学结合的新方法。可见,在贯彻科学性原则时,要与人们思想中的习惯定式作斗争,要以正确态度对待所谓的“异端”“邪说”。

(四)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选题一定要在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如果主客观条件的某些方面不具备,研究就不能进行或有可能半途而废。

研究者的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个人爱好和研究热情等。人的才能是有差异的,有人长于观察,有人擅长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有人长于逻辑推理等,每个人在学术造诣方面也各不相同。因此,如果选题能有利于发挥个人所长、避其所短,研究起来必定会事半功倍,获得较好的科研成果。选题还要结合个人的具体工作实际。例如,教师为了克服教育工作中的某些缺点,或为了改进某种教学方法而进行研究;园所管理者可以研究有关管理的课题,像如何评价教师工作质量,如何进行体制改革等方面的问题。

选题还要注意从客观条件出发。需要考虑这样一些客观条件:一是能否获得充分的资料,通常需要在占有资料基础上选题;二是完成科研的必要的物质条件,有的研究需要一定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手段等;三是要有一定的科研经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国家只能集中有限资金用于一些紧迫、重大的课题,一些科研课题往往需要自筹经费。再有,有无合适的研究场所,能否得到适宜的被试样本,以及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必需的科研力量,包括必要的有关部门的协作,也是必须考虑的客观条件。例如,有关“三浴锻炼”的课题,幼儿游泳训练的设施就是一个突出问题;又如,要研究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问题,能否得到小学的协作配合就很重要。

当然,为了完成一项科研课题,研究者要通过主观努力来克服某些条件的不足,尽量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例如,努力学习补充自身知识的不足,努力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等。但是有的条件无法靠主观努力来解决,这样的选题就应暂时放弃。